跳到主要內容
環境新議題:全球暖化的因應
97/01/14
瀏覽次數
34501
顧洋|
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
由於全球經濟快速發展,造成能源使用量大增,使化石燃料的消耗大幅攀升。加上土地資源的開發,大量砍伐森林,使得全球碳循環遭到破壞,造成近年來的暖化現象,並對氣候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北極海的冰層加速融化,青藏高原、格陵蘭和歐洲各地的冰河不斷縮減,西伯利亞永凍層土地的面積逐漸減少,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量也使海水酸化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而全球各地激烈氣候現象(如颱風、高溫等)的發生也更加頻繁,不只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使人類社會經濟蒙受嚴重的損失。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1900年的約280 ppm,快速增加到目前的約380 ppm。依據氣候變遷跨國小組的預測,到了2100年便可能高達540至970 ppm之間,可讓全球地表溫度提高攝氏1.4至5.8度。何況依據國際能源總署的估計,到2030年時全球能源需求量會比目前增加53%,未來將無法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歐洲國家建議的450~550 ppm範圍內。
為了積極因應溫室效應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各國政府於1994年簽訂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公約,提出面對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現象的兩項主要策略:減緩和調適。前者是指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把它吸收貯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後者則是指發展可以降低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負面影響,甚至開發其正面效益的方法。
聯合國於1997年進一步在日本京都制定具有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共同規劃符合公平原則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策略,配合技術研發、經濟誘因等手段來達成既定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對於國際層次的環保議題,環保工作的推動須考量區域、政治、經濟、產業等因素,因而導致國際間相當分歧的溫室氣體減量做法。由於京都議定書限制了先進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會直接衝擊各國的能源和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甚至損及國際競爭力。迄今,美國、澳洲等先進國家仍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
目前除了國際間應積極致力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外,人類必須認真考慮如何因應「後全球暖化」的環境狀態,調整既有的生活型態和社會運作方式,以面對及因應似乎已經無法扭轉的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現象。同時選擇更積極的措施,以降低未來須付出的代價。
然而溫室氣體對於全球各地氣候變遷的影響並不一致,舉例來說,高緯度地區的暖化現象比赤道地區更為顯著,會造成雨量分布的變化,進一步影響各地人民的生活與生產,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未來發展。
2006年11月,聯合國環境保護署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市舉行第12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議時,發表了一份「氣候變遷調適技術」報告。依據報告內容,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調適必須涵蓋政府和民間部門的共同努力,有些調適活動須落實到每個家戶或個人,有些活動則需落實公私部門組織的策略規畫。整體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依目的可以分為預防性和反應性策略兩大類。前者的目的是為了預防氣候變遷造成災變;後者的目的則是降低氣候變遷造成災變後的傷害。
對於政府部門而言,針對未來發生的氣候變遷現象,可以採取的預防性調適策略,包括建立預警系統、建立新建築規範、築堤等。可以採取的反應性調適策略,則包括提供補償或補助、加強建築規範、灘地復育等。民間部門可以採取包括改變建築形式、購買災害保險、購置新消費性產品等預防性調適策略,以及包括搬遷、改變保險給付、購置空調系統等反應性調適策略。
其實面對激烈的氣候變化,許多調適策略已被人類廣泛使用。既有技術的改善和強化,確實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調適氣候變遷的影響,但是有些調適策略可能需要以新科技、高科技方式來解決,甚至須依賴未來的科技發展。無論採用哪些調適策略,都必須考量氣候變遷的調適絕非一蹴可及,而是需要有效持續地實施,以及依據地區狀況和實施成效不斷地檢討調整,以確保其長期有效。
至於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幾個領域,依據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公約的報告,包括海岸地區、水資源、農業、公共衛生、基礎建設等。
海岸地區的調適方式
全球人口中有很大部分生活在各地的海岸地區,從事不同的生產或投資活動,但是海岸地區也暴露在不同的自然災害,如颱風、水災、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地下水等的威脅下。氣候變遷會使某些海岸地區遭受更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因海水水位上升所造成的影響。據估計1900年到2100年之間,海水水位將上升9到88公分。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對海岸地區的影響,可以採行的調適策略包括:
-
保護性技術 硬性建設如堤防等;軟性建設如海岸和濕地復育等;傳統性建設如植林等。
-
後撤性技術 設立後撤區;重置受威脅建築;限制暴露區位的開發;建立緩衝區。
-
適應性技術 預警和撤離系統;災害保險;新農業技術;新建築規範;排水系統;海水淡化系統。
水資源部分的調適方式
氣候變遷可能對水資源的供應和使用造成影響。在供應方面,會改變全球各地降雨量的分布,並加速地表水分的蒸發。在使用方面,會增加各地人民的用水量。雖然氣候變遷對水資源造成的影響,會因全球各地的狀況而不同,但是依據預測,目前已有水資源壓力(過多或過少)的地區,將面對更嚴重的挑戰。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對水資源造成的影響,可以採行的調適策略包括:
-
生活用水 增加水庫蓄水;海水淡化;跨域轉運;使用低品質水源;降低漏水率;加強水質標準;使用免水衛生清潔設施。
-
工業用水 使用低水質水源;提升用水效率和回收。
-
水力發電 增加水庫蓄水;提升渦輪效率。
-
水運 興建渠道和閘門;改變船舶尺寸和航次。
-
水污染控制 提升廢水處理能力;物質的回收再利用;降低廢水排放;推動替代的化學處理劑。
-
防洪管理 建設水庫;保護和復育濕地;改善洪災警報系統;限制洪水平原的開發。
農業部分的調適方式
即使是短暫的氣候變化,都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顯著的影響。面對未來全球人口的增加,持續性的氣候變遷更會對農業生產和糧食的穩定供應造成嚴重影響。農業專家有一些經驗來面對氣候的變化,但是由於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範圍和程度都相當深遠,因此仍須發展一些新的調適策略來解決全球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影響。可以採行的策略包括:
-
使用不同作物 種植抗旱作物、研發新品種等。
-
改變地形 改善取水並防止風蝕。
-
改善用水 提升灌溉效率並防止水蝕。
-
改變耕作方式 設法保存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防止沖刷和土壤流失;改變農作時程。
公共衛生部分的調適方式
人類的健康有許多面向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天候的影響。氣候暖化可能造成病媒散布、縮短病原發育時間;可能造成衛生用水不足,糧食生產不足,導致營養不良;可能增加中暑和循環呼吸系統疾病;或由於水災、風災、山崩等自然災害增加傷亡、災後創傷、病媒滋長,以及破壞供水衛生和醫療系統。由於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產生影響的因果關係相當複雜,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對公共衛生造成的影響,在以下狀況發生時,選擇何種調適策略仍應詳加考量。
-
激烈氣候 制定新規劃和建築規範;設置預警系統;發展都市計畫和空調技術。
-
空氣品質 加強空氣污染排放控制;限制交通運輸。
-
傳染性疾病 加強病媒控制;設置防疫網;加強健康教育。
基礎建設部分的調適方式
人類的生活需依賴許多形式的基礎建設來維持,包括水電、交通、環保建設等。這些基礎建設未來將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引發的各種挑戰,包括如颱風、水災對水電、交通建設的立即破壞,以及如氣溫上升使土壤乾燥,長期可能引發地層下陷等。面對氣候變遷可能對基礎建設造成的影響,可以採行的調適策略包括:
-
建築部門 改善都市能源系統的效率,適當使用太陽能;減少鋪面,加強植樹,以緩和都市熱島效應,降低空調能源需求;限制洪水平原的開發;建立適當建築規範標準等。
-
交通部門 整合交通系統規畫和都市計畫;藉由財稅方式管制車輛;鼓勵使用都市大眾運輸系統。
-
產業部門 加強防洪硬體建設;降低產業對資源的依賴性;限制受威脅地區的產業開發。
雖然目前還無法對特定地區提出精準的預測,但已發生的暖化現象似乎比過去的預估發生的更早、更激烈。其對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居住在生態脆弱地區或貧窮地區人們的生命財產影響更是顯著。
然而大部分的影響和環境危機,仍有機會可以藉由過去累積的經驗和技術加以改善。有些調適策略則可能需要應用生物科技、遙測等新科技的協助,甚至是依賴未來的科技。但是無論如何,科技的應用必須配合妥善的管理規劃。顯然所有國家面對未來無可避免的「新」氣候狀態,調適都是必須採行的策略,因此應完善規劃國家調適計畫,即時評估最可能發生環境災變的地區,才能降低因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現象可能引發的環境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