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美麗新嬰兒

91/09/05 瀏覽次數 1852
二○○一年十月間,美國公共電視播出了一個節目叫〈製造嬰兒的十八種方法〉。顧名思義,科學家號稱製造小孩的方法至少有十八種,包括自然性交、三種人工受精(自家父母的精子與卵子、自家母親的卵子與外來供應的精子、自家父親的精子與外來供應的卵子)、十二種體外授精法及所謂的「複製」等等。於是「爸爸媽媽技術合作」這種曾是天經地義的生小孩方式,只是眾多的可能性之一。

科學的進步也許是某些人的福音,但是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狀況。「我從哪裡來?」自古以來所有的小孩都會問。要是你的好奇寶寶天真地問這個問題,你可千萬要注意,它可能再也不只是「兒童不宜」的性問題了,而是個複雜、多面相的問題,源自「科技改變人類社會」的歷史潮流。

在這個歷史潮流中,人類社會已經起了質變。首先,要回答「從哪裡來?」的問題,我們大概得放棄前人的慣用伎倆。像「傻孩子,你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這種半哄騙半神話的說法,有實驗精神的小孩可能馬上就識破了—只要多觀察周遭的石頭就可以了。筆者母親大人給的答案是:「八七水災時你乘木盆漂浮而來。」這種災難源頭說,雖然浪漫,也因大水災不斷卻不見其他的小孩乘木盆漂浮而不攻自破。

一般常用的標準答案─「從你媽媽的肚子裡跑出來」─則會引出一連串更頭痛的問題。因為小孩媽媽的肚子不見得就是小孩出生前的居所。小孩的親生父母可能是「雙親」,也有可能是「三親」、「五親」。例如:大頭的父母利用試管嬰兒技術結合了王昭君的卵子與潘安的精子,然後借用大頭祖母的子宮孕。如果大頭周遭的大人都據實以告,詳述大頭的「身世」,大頭大概會變得很頭大。換句話說,要是一對長期愛人(不管是一男一女或是兩男或是兩女)由於種種因素,決定利用科學生殖技術來「生孩子」,於是他們選擇了一個捐卵人、一個捐精人、一個實驗室及一個子宮的提供人,藉由體外授精的技術,就能抱個嬰兒回家。這首科技家庭狂想曲,是科技影響人類社會的最佳寫照。

製造嬰兒與製造羊不同,因為羊只要有人照顧就好了。一個嬰兒在呱呱墜地之前,早已是人類社會關係裡的一個角色。從前,孩子的身分與生物關係(父母/子女)互為因果(只有收養例外),但是現在建立這種關係的選項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生殖科技還引出了更顛覆的問題:「『你』的小孩」、「父母親」等我們習以為常的「說法」與稱謂,都不再理所當然了。當你向朋友說這孩子是「你的」,究竟是什麼意思?你提供了精子?卵子?子宮?金錢與扶養?還是你的DNA?在古典美好的時代裡,「父母」頂多只有兩種:生者與養者。自從科學家說製造嬰兒的方式超過十八種之後,光是「新生父母」就可能有兩三種,端看他們提供的是精子、卵子、子宮、還是DNA。

而以細胞核DNA製造胚胎,根本就是自我複製,所以「父母與子女」大概也不適用,哪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正本」與「複本」來稱呼這種「骨肉」、「血緣」關係?說來好像很科幻,不過請想像一下這麼一封家書,開頭如下:「正本大人膝下:……」至於要如何結尾,也是個想像力的考驗。

有志寫家譜的人們,可千萬要小心了。從前,一個人之上只有兩個小方格,一父一母,現在可能得有五格。研究親屬關係的人類學家大概也得重新思考,究竟親屬關係在二十一世紀的內涵是什麼。從前,「生孩子」總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的續篇,而且結婚與生子之間不容逗點或是長期的生殖空白。現在婦女即使年過六十,子宮還是可能孕育小孩。從前習慣說的「上一代」,大概是比我們年長三十歲左右的父母輩,未來「上一代」的「說法」也許會問題重重,甚至完全無意義:你說上一代是指什麼?年長三十年者?四十年者?五十年者?

但是,在全球人口爆炸的今天,千方百計耗費巨資發展製造小孩的新科技,不是顯得多餘嗎?如果想養孩子自己卻不能生,收養個孤兒不就好了?難道是傳宗接代的思想作祟?也許是,也許不是。

十八種方法中,自然有些可以滿足想要傳宗接代的人,像是用「自己的精子/卵子」,但是「借用」她人的子宮。使用科學生殖技術,人們有機會選擇下一代的生物特徵。許多人往往千方百計選購「理想的」精子與卵子,提供者最好有愛因斯坦的腦袋、電影明星的美貌、運動健將的身體。前一陣子,高價收購名校白人學生精卵的消息,在美國時有所聞,圖的就是這些人不但是身強體壯的俊男美女,而且智商還高於一般人。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優生趨勢,一種製造「完美的人」的欲望,也是一種控制、駕馭自然的雄心壯志。

以後,「愛情結晶」這種浪漫的嬰兒代名詞,可能會面臨淘汰的命運。還有,中文裡說的「配偶」是什麼意思,也得重新斟酌。在古典時代的生殖文化裡,人們選擇生殖伴侶的重點,除了生理外表之外,社會背景也相當重要。而在二十世紀,愛情也往往與生殖難分難捨,選擇伴侶通常也就選擇了將來可能有的小孩。十八種方法出爐之後,科技競爭的結果,愛情婚姻在生殖舞台上,淪為配角而不是主角。選擇「靈魂的伴侶」與到實驗室選擇精子、卵子的來源,可以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不過,要是孩子是用陌生人的精子、卵子製造的,父母就不能在失望的時刻指責「愛人」了:「小寶很懶惰,就是因為遺傳到你的基因!」

新生殖技術的發展,表面上看來是科技與人類追求完美的欲望的結合,但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或許會使我們對於這種進步的意義重新考量。要製造優等人種還得付得起龐大的費用。而只要牽涉到費用,就涉及商業化的問題。有錢可使鬼推磨,大家都同意,但是有多少人能接受親情關係出自「選擇完美商品的心態」,還以金錢為基礎?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一廂情願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聰明、最可愛、最特別的人類,「天下父母心」嘛!但是,請想像一下,如果自己的小孩是逛街在Sogo買來的,父母對子女的「親情」就變成了什麼?有瑕疵就退貨嗎?這個不好,下次買好一點、貴一點的嗎?

親情的意義大多建立在一些非常個人式的姻緣際會裡,像是浪漫愛情或是「天生注定」之類的經驗,也就是說在「雙親」的哪一頭選擇,而不是完全沒有限制的自由消費市場。古典式的父母/子女,是一種期待多於挑選的過程,「孩子自己的好」出自生物自尊是很明顯的;希望小毛是個可愛聰明的孩子,但是無論歹竹出好筍或是好竹出歹筍的結果,都無法抹煞竹與筍的關係。相對之下,高價買來精子、卵子的行動,預設的起點就不同。雖然金錢消費文化在二十世紀已幾乎入侵到人類社會的每個面相,食、衣、住、行的層面不意外,愛情婚姻也不例外,而今「做人」也將入列。

自從胎兒的性別可以早期偵測之後,在亞洲不知有多少女胎在出生之前被悄悄地處理掉,這種性別偏好可以說是人類「選擇下一代」的開始。而十八種製造嬰兒的方法,則是將這種選擇推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只要有錢、只要喜歡就可以。雖然最後成果不見得會與原先的設定符合,即使「試管嬰兒」(體外受精技術)還免不了歹竹好筍的問題,但是也許有一天科學家能準確地設定你的寶寶的所有特徵。科學家預測,不管你要「你的」嬰兒有什麼膚色、眼睛大小、身材高矮、智商高低,實驗室都做得出來。也許到哪一天,你的孩子的「好壞優劣」,就像你開的車子一樣,只不過是你的經濟能力的表現,而「驚喜」與「意外」會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

或許,活在古典世界裡的人希望科學家的雄心壯志只在科幻世界裡實現?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