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藥」命(一):變色青春:青少年藥物濫用

103/08/29 瀏覽次數 7509
「兒童以上,未滿成人」的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成長歷程中的關鍵時期,此時正是褪去天真的外衣,朝向成熟之路邁進。

心理學家G. Stanley Hall 表示,青少年期是一個「風暴和壓力」的階段。在此階段,青少年需要經歷生理、心理、行為轉型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變化,他們必須適應嶄新的身份與角色,其中背負家人、師長的期許,如果未能調適得當就會產生壓力,壓力無法負荷可能選擇逃避,甚至出現偏差行為,包括使用非法藥物 (drug),一旦接觸這些藥品,可能會有增加濫用(abuse)的機會,濫用(abuse)是指不當的、過量的使用或治療。

Drug 是藥 也是毒

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對 drug 的解釋如下:一、可做為藥品的物質;二、人們為了得到欣快感,使用不合法且有害的物質。簡單的說,藥物濫用(drug abuse)就是沒有依照醫務人員的處方或指示,擅自過量使用,造成習慣性依賴特定藥物;或者並非因為醫療上的需要而使用,而是為了娛樂助興用,也就是所謂的俱樂部用藥(Club Drugs),亦稱為毒品。

濫用藥物的種類因文化背景,地理環境而異,也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早年是鴉片、強力膠、速賜康、古柯鹼的天下,而現在愷他命(Ketamine,俗稱K他命)、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安非他命中最常見的一種,又稱冰毒) 和海洛因(Heroin),則是台灣目前使用頻率較高的毒品,另外,多種藥物合併使用的情形也十分常見。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調查資料顯示,102年台灣學生藥物濫用總計2,021件,其中以第三級毒品(K他命、FM2、一粒眠)占最多,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安非他命、搖頭丸、大麻)次之。

拉K 吃E 快樂似神仙

根據楊士隆、李思賢等學者的研究調查顯示,青少年初次使用毒品,大多出自於好奇,毒品常由朋友免費提供,地點則多為朋友家、KTV或舞廳。在友人呼朋引伴下,不好意思拒絕,甚至多數人認為自制力高不會上癮,抱著「試試看、沒關係」的心態,逐步踏入毒品泥淖中。

毒品會影響人類中樞神經系統,改變人們的精神狀態或身體功能。第一次接觸毒品,會產生欣快感(euphoria),透過中樞神經系統傳輸極度的興奮感覺,讓大腦記住吸毒的特定經驗,之後一旦有追求快感的需求出現,便開始與毒品相伴的日子。

無論性別、年齡或家庭背景,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毒品的朋友,變成濫用藥物者。李思賢、林國甯等學者的研究調查指出,青少年使用非法藥物的成因,常與個人、環境因素,以及兩者間的交互作用有關。由於青少年心智發展未臻成熟,容易受到誘惑,在心情不好、受挫或想消除煩惱的情況下,面對慫恿,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毒品,甚至會因為自身對毒品的需求,成為藥頭的下線來賺取金錢,以購買更多的毒品。因此,經常出入較複雜的娛樂場所,以及家中有人吸食毒品,都會增添青少年接觸毒品的機會。

陪伴聆聽  反轉毒害

人們也會為了改變心情或逃避現實的壓力而吸食毒品,但毒品多有耐受性,為了達到更「high」的境界,使用劑量會越來越高,造成「濫用」;另外,毒品具有依賴性,一旦出現濫用行為,在生、心理上容易產生毒品成癮現象。使用毒品不但傷害個人健康,還可能因此產生偏差行為或犯罪行為,對社會秩序與安寧造成影響。

由於毒品會改變日常生活行為模式,可由下述初期施用毒品的徵兆,來觀察青少年是否吸毒:情緒變化大、易怒多疑;目光呆滯、精神恍惚,偶有自言自語的狀況;食慾轉差、日漸消瘦;學校功課一落千丈、伴隨蹺課行為;經常晚歸、夜生活增加;金錢花費變大,或有偷竊、借錢等行為。

面對孩子吸毒,家長常會生氣忿怒、傷心難過,之後一味地指責,但這些負面情緒對孩子非但沒有幫助,反而會讓青少年更離不開毒品。毒品成癮常須藉助醫療層級的介入戒除,很難單憑個人力量或家庭力量。所以,一旦發現身旁的人有毒癮現象,可至衛生署指定的戒治機構尋求專業協助,期能早日脫離毒品箝制。

多一份關心,多一點聆聽,多多陪伴孩子,瞭解他們的心事與需要,避免接觸不良朋友、出入不當場所,才是隔絕毒品的重要法門。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犯罪問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2014/07)

責任編輯:王曉玲|青少年團契輔導
                   劉百佳|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審校:呂傑華|國立東華大學社會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