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產業與保育:尋訪里山生態系
106/01/04
瀏覽次數
7333
董景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
里山鑲嵌地景
多年前NHK播放過一部非常叫座的紀錄片〈里山Satoyama〉,內容描述在日本滋賀縣琵琶湖畔的針江聚落,有清澈無汙染的湖水環繞,在村落形成湧泉與地下伏流水,供給村民飲水、洗菜、洗滌、灌溉水稻田;家家戶戶也飼養鯉魚以分解廚餘;聚落周邊有蘆葦與雜木林,村民依時進行漁獵與森林採集。這種濕地、農田、森林的混合生態系統,孕育了當地豐富多樣的昆蟲、魚類與生物。在四季更迭中,里山居民的生活與周邊環境息息相關,村民逐漸聚集並從過去的生活經驗重新出發,在符合生態的原則下永續生活著。
在日本,里山(Satoyama)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地名,而是泛指環繞在村落(日文稱為里Sato)周圍的郊山(Yama)。更精確地說,里山是位在高山(奧山Okuyama)和平原(里地Satochi)間,包含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這樣的地景並不是日本所特有,在各國各有其不同的型態與名稱,就像中國的桃花源或台灣的風水林即是,歐洲、非洲國家也有對應的里山環境,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存在。
住在里山環境的居民,若能睿智地利用村落邊的山林,就像中國哲學裡的「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在限制資源使用以及季節生活的條件下,能永續管理周邊的天然資源,不但兼顧了生物多樣性,也可以維持生活所需。這是一種「符合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的概念,強調人類與自然共生的關係,這種生活型態在今日被重新詮釋並推廣。
2010年聯合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中,延續先前會議中的「巴黎宣言」,把日本推動的里山倡議法制化。里山倡議主張在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下,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藉由里山生態系的自然過程維繫人類生活所需(農業或林業)的經濟活動。再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方式,讓里山居民享受到自然環境提供的生態服務,同時在管理過程中,盡力保持里山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里山倡議主張從社會與科學的角度,重新檢討人類和自然的關係,也昭告了居民扮演永續管理的角色。
日本里山的著名案例,大多涵蓋以水稻田為主的地景生態系,鑲嵌的地景單元通常包含水田、旱田、草地、農園、溪流、池塘、樹林等多樣化地景。里山環境除可做為農業與林業生產基地外,也是動植物生存的棲地。而里山居民,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業生活,隨著節氣時令適量採集各種林產物,在不過度使用的前提下,人在自然環境中扮演著管理調節的角色。人因為農林業而獲利,各種動植物也因不被過度捕獵而得以繁衍。里山倡議重視人對自然環境與生物資源的適當介入,不但能保護環境,也保護了糧食與人類。
德埃薩生態系統
分布在地中海的德埃薩(Dehesa,地中海櫟林)生態系統,也是一種經典的里山環境。這片位於伊比利半島的地中海櫟林,在西班牙中西部(薩拉曼卡省、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及安達魯西亞自治區北部,是一種林間放牧系統。鑲嵌的植群組成是草生地、灌木林與少數喬木,含數種櫟屬喬木、薔薇科等灌木、豆科菊科草本植物。在這個乾旱地區,草本植物為了抵禦昆蟲,由二次代謝物演化出忌避氣味而成為著名的香草植物。
幾百年來西班牙人在德埃薩生態系統內的林間放牧豬、牛、羊、山羊等動物,且適當地控制其族群數量,灌木的數量與草生地也保持著一定的比例,其中主要組成的櫟屬植物包括冬青櫟、西班牙栓皮櫟和其他櫟屬等。
這些放養的牲畜由於可自由悠哉於廣闊的牧場裡,因此生產了昂貴高價的珍饈—伊比利亞火腿。每年秋季開始,自10月到翌年1月,伊比利亞豬(600~800公斤/只)以成熟的橡實為主食,讓肉質添加了細膩的口感與濃郁的香味,也因其大量地取食橡實,抑制了橡樹害蟲的大發生。該地區也盛產季節性的各種菇蕈類,其中最著名的松露採集,則有賴嗅覺靈敏豬隻的協尋。
栓皮櫟在西班牙飲食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其樹皮厚而鬆軟,所以數百年來一直是葡萄酒瓶軟木塞材料的來源,但因為過度採集導致栓皮櫟成為紅皮書中的保育物種。乾燥的德埃薩生態系當然也有許多西班牙屬的栓皮櫟,但因這區域禁止過度採集及焚墾,使其得以持續生長。葡萄酒瓶塞近年的發展是,除了新世界葡萄酒國家發展新的環保封瓶蓋外,非政府組織森林管理委員(FSC)會也認證了這區域軟木塞的永續收穫。
包括人類為主的整個德埃薩生產生態系統,在引入各種管理手段如:避免灌木過度修剪、健康修剪櫟樹的樹枝、禁用殺蟲劑、不過度放牧也不使用大型機具管理、讓豬隻取食橡實避免害蟲大發生等措施後,達到了整個生態系管理的目標,使生態系服務的功能極大化,包括林間養蜂、香草採集與各種永續利用的行為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谷津水稻田
在日本,谷津水稻田是個位於偏遠鄉村的水稻梯田區,斜坡上長短草,草坡上比鄰森林,森林涵養水源。但是樹木遮蔽影響了水稻生長,使得靠近水田的邊坡短草地的農民要持續除草以避免遮光。古早期日本的農民在田埂間種植了美麗的彼岸花(紅花石蒜),意外地吸引各種授粉昆蟲來訪,增加棲地的物種多樣性,整片美麗的梯田景觀也形塑了日本的國民美學。從林緣、草地、水田濕地到河流,保護到不同棲地的伴生物種,在環境保育與農民的社會功能以外,也重視稻作的生產,農林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人與環境都得以雙贏。
緊鄰台灣的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山區居住著同屬南島語族的伊富高族,其賴以維生的巴拿威梯田歷史悠久,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遺產,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伊富高族約在2,000~3,000年前就在山坡上開墾,這些令人讚嘆的梯田高度可達1,500公尺,總長度可環繞地球半周。
至今伊富高族仍仰賴有機農法經營梯田,稻米收成後,把稻稈棄置水田中任其分解,除了養分可回歸土地外,也涵養了各種濕地生物。伊富高族的文化與梯田、山林息息相關,在梯田旁的森林中,廣泛採集利用各種民族植物,種植稀有的蘭花當作部落園藝,物種因此保留下來。用陽性速生的赤楊木來雕塑傳統的米神,也做為日常生活的木器,由於定期的採集管理,原住民文化、農作物、原始林與次生林的許多動植物都在這樣的運作中被維繫保留。
台灣也有多個類似里山水田的案例,如貢寮的狸和禾水梯田就是一個以農業活動促成保育與教育的案例。在淺山森林與溪流環繞下,傳統的貢寮水梯田逐漸恢復採納傳統的有機耕作方式,一群有志者號召了支持者,同時以濕地廊道為目標,記錄各種濕地物種。除了有機稻米的生產與行銷外,社區與支持者也共同參與種稻與濕地物種調查,並記錄到五百種包含稀有水生植物和動物的濕地伴生物種,影響力所及更啟動了許多小農與青年返鄉耕種的風潮。
同樣是水稻田,以往台灣的瀕危物種印度大田鱉因為缺乏野外棲地與族群資料而無法評估,使其無緣列入保育類名單中。但消失多年後,近來在苗栗通霄的淺山,消失的大田鱉伴隨著其他稀有的水生昆蟲竟再現江湖。其棲地位居傳統農作區,也是魚塭、稻田、樹林、丘陵與雜作田的鑲嵌地景。
在發現大田鱉後,隨著關心這地區的年輕人入住,居民建立了更多與生態系物種共存榮的思維。不但行銷生產的田鱉米,也施用更多種友善環境的農法,稀有的印度大田鱉因而逐漸增加。同時這地區記錄到的物種清單也持續加長,石虎、灰面鵟鷹以及各種淺山濕地物種紛紛現身,居民也更有保育意願了。
近代科學 vs. 在地知識
里山倡議的願景是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地共處,採用的方法有:確保生態系統服務的多樣化與多重價值、整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建立新型態的共同經營體系。
為了使群組支持組織,里山倡議國際伙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 http://satoyama-initiative.org/en/casestudies/)建立了推廣教育平台,可以查詢到全球各大洲持續登錄的許多案例。
由於原住民與土地的關係最為緊密,全球有相當多原住民部落的里山案例。在這些案例裡,大多維持著傳統在地的生態知識,經過現代科學的詮釋或改良,在生態與生產被記錄推動與維持的條件下,社區組織共同營造友善環境森林與農業的社會生活。
在台灣的案例中,花蓮阿美族豐南村的吉哈拉艾部落保存著完整的梯田及水圳文化,就是這樣的類型。阿美族是充滿田間智慧的民族,除水梯田的收穫外,也利用鄰近的森林採集各種薪材野菜。長年居住的丘陵坡地與溪流水的維持與工法,各種民族植物農法的傳統知識,維繫了整個鑲嵌棲地的生態系統。在東華大學的協助和陪伴下,社區組織開啟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對話,找尋操作順暢的文化習慣背後的科學成因,回流的年輕人力也給了當地更多永續的契機。
台灣的里山在哪裡?透過鑲嵌地景生態系,居民有永續管理農林業的共識,生產、生態、生活得以維繫長久。里山不僅是幾個物種保育的案例,也不應該只是特區,更應該是一種活化管理混農林,讓多樣物種可以永續生存的理想與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