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我真的受傷了:傷口重建的三大工程

109/06/19 瀏覽次數 30483
平日稍有不慎,難免破皮擦傷。從受傷至痊癒過程,看似稀鬆平常,卻是複雜的重建工程,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若是沒有好好照護,不但傷口會留下難看疤痕,也可能久久不癒,甚至感染惡化,絲毫大意不得。

當我們意外受傷時,身體細胞與組織會立刻啟動複雜的傷口重建工程。(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當我們意外受傷時,身體細胞與組織會立刻啟動複雜的傷口重建工程。(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傷口癒合分為炎症期、增生期及成熟期等三個階段,各階段並非獨立進行,過程常會重疊並相互影響。重建過程也可能因處理方式或其他外部因素,影響傷口癒合時間和修補品質。
 
警報響起——炎症期
 
當血管破裂導致出血,免疫系統警鈴大作,炎症期在受傷後立即開始,血小板率先釋出纖維蛋白和生長因子,形成血栓或纖維蛋白血塊,藉此止血並形成暫時性組織,幫助纖維母細胞(註1)進入傷口周圍,揭開重建序幕。
 
緊接著嗜中性白血球(註2)和巨噬細胞(註3)移入傷口,排除入侵的病原體;巨噬細胞同時扮演清道夫和工兵角色,協助吞噬壞死組織,並建立適合纖維母細胞增生的環境。
 
因為免疫系統正在跟病原體對抗廝殺,傷口在炎症期會出現紅腫、發熱症狀,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受到感染或傷者若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可能延長到數週、甚至幾個月。
 
炎症期藉由血小板活化,於受傷部位協助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讓血塊填塞傷口,嗜中性球由微血管滲出,協助建立適合纖維母細胞增生的區域。(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炎症期藉由血小板活化,於受傷部位協助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讓血塊填塞傷口,嗜中性球由微血管滲出,協助建立適合纖維母細胞增生的區域。(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填補工程——增生期(肉芽期)
 
增生期主要是藉著肉芽組織生長來填補傷口。肉芽組織由巨噬細胞和纖維母細胞構成,由巨噬細胞刺激纖維母細胞和血管增生,纖維母細胞再協助細胞生長,並吸引鄰近的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輸送氧氣和養分幫助傷口修復。
 
之後,上皮細胞再移動到肉芽組織表面分裂增生,慢慢覆蓋傷口。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營造乾淨且適度濕潤的最佳癒合環境。隨著傷口逐漸收合,可用冰敷減緩傷口搔癢感覺,增生期通常會持續10天至4週。
 
增生期的填補工作由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和淋巴球共同完成。首先由巨噬細胞指揮纖維母細胞和血管增生,提供傷口癒合所需營養及氧氣,並利用纖維母細胞分泌膠原蛋白組成肉芽組織;淋巴球則會過濾病毒,協助肉芽組織生長。(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增生期的填補工作由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和淋巴球共同完成。首先由巨噬細胞指揮纖維母細胞和血管增生,提供傷口癒合所需營養及氧氣,並利用纖維母細胞分泌膠原蛋白組成肉芽組織;淋巴球則會過濾病毒,協助肉芽組織生長。(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粉刷裝潢——重構期(成熟期)
 
成熟期是重建工程最後收尾,需要耐心裝修與粉刷。增生期細胞快速分裂增生,爭取在最短時間修補傷口,也因此組織還不是那麼牢固完整,必須透過重構期漂亮癒合,讓傷口疤痕開始變軟、變平滑,顏色逐漸變淡,慢慢回復到原有的皮膚顏色。
 
纖維母細胞是這個階段的主角,是重建期的總指揮官,促使填充在纖維和細胞之間如同建築鋼筋的皮膚基質不斷重構,讓膠原蛋白結構變得緻密,協助傷口收縮。
 
重建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血管萎縮,傷口肉芽組織顏色從鮮紅逐漸變成與周圍皮膚類似顏色;第二部分則是膠原蛋白結構重組,因受傷而不規則排列的膠原蛋白,被新合成且排列整齊的膠原蛋白纖維取代,疤痕因此變得柔軟平滑。
 
重建過程可能持續數月至數年,若癒合受到干擾,膠原排列不整齊,就容易產生難看疤痕,因此要注意保護新生皮膚組織,避免留下疤痕。
 
重構期不斷重新排列組合膠原組織,利用膠原蛋白沉積重構傷口。(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重構期不斷重新排列組合膠原組織,利用膠原蛋白沉積重構傷口。(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正確處理觀念 加速傷口復原
 
在了解重建工程之後,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傷口處理觀念,協助受損組織在最短時間癒合。
 
首先要確保雙手乾淨,把無菌棉棒用生理食鹽水沾濕,由內往外畫圓圈清潔傷口,清潔範圍必須大於傷口直徑5公分。
 
接著再用無菌棉棒沾碘酒,同樣以環狀畫圓方式,由內而外消毒傷口。碘酒停留約30秒,再用新棉棒沾生理食鹽水把碘酒擦乾淨,並依照醫生指示使用藥膏。
 
為保持濕潤透氣環境,加速傷口癒合,可使用適合敷料覆蓋傷口;必要時可使用網狀繃帶和透氣紙膠使敷料固定在傷口處,但要避免包紮過緊,影響血液循環,拖延復原速度。

註1:纖維母細胞是合成細胞外部基本物質和膠原蛋白的細胞,在傷口癒合扮演重要角色。
註2:嗜中性白血球又稱嗜中性多核球,是白血球的一種,也是哺乳動物最主要的白血球。
註3:巨噬細胞協助活化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細胞,加快對病原體做出反應。
資料來源
  • 科技部107年度「科轉計畫:前沿科技轉化暨教育應用推廣」專案計畫
創用 CC 授權條款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