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飛來橫禍:隕石浩劫

102/03/01 瀏覽次數 20309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地區發生百年來最大規模的隕石爆炸事件,震驚全球,也第1次因為隕石而造成大量人員受傷。這起事件提醒我們地球雖然看似安全無虞(大多數時候的確是),但偶爾仍會有這些外太空的不速之客來訪。
 
這次隕石爆炸事件是繼1908年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加大爆炸(Tunguska event)後最大規模的隕石撞擊事件,並首次有大量影像紀錄隕石墜落過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預估這次隕石直徑約為17公尺,爆炸規模相當於50萬噸黃色炸藥,或是30顆廣島原子彈。或許看起來很驚人,但是在隕石撞擊規模中,這次事件只能算是小不點。
 
以通古斯加大爆炸來說,那次隕石的直徑約為50公尺,爆炸夷平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相當於整個新北市的面積。若隕石直徑達到1公里,便有可能徹底毀滅人類文明。
 
不過,我們暫時不用擔心會走向跟恐龍相同的命運。NASA自1998年開始尋找直徑超過1公里的近地天體(near-Earth objects, NEO),目前已經發現90%此類規模的天體,其中沒有任何1顆會撞上地球。
 
然而,直徑數十至數百公尺的隕石雖然不至於威脅人類文明存續,但是仍足以造成極大的破壞。平均而言,類似這次俄羅斯事件的撞擊規模,約數十年至100年便會發生1次。
 
為了防範這種較小型的隕石來襲,NASA自2005年起開始尋找直徑超過140公尺的NEO,目前已發現9600多顆,沒有1顆會撞上地球,但是總數有多少?沒人說得準,因為天體直徑越小,就越難觀測。
 
目前隕石觀測技術可分為地面觀測與衛星觀測,只要科學家找到小行星,便能估計它未來的軌跡與直徑,並能判斷其是否為NEO以及對地球是否具威脅性。
 
而目前的觀測方式仍有限制,地面觀測的問題主要是白天時無法進行觀測,也就是說當隕石從太陽的方向飛來,地面的觀測者根本看不到,這也是這次在俄羅斯發生的狀況。
 
太空衛星觀測便是以衛星觀測並追蹤遠方的小行星,但是以目前的觀測技術,運行中的觀測衛星數量仍然不夠,如果要能夠在撞擊前爭取足夠的時間進行疏散避難,我們還需要更密集的觀測網絡。
 
然而,就算真的有隕石直衝而來,人類能怎麼辦?除了撤離撞擊地點附近的居民,目前有科學家在進行避免隕石撞擊的技術研發,其中最不可行的便是如電影般把隕石炸開,那會造成一片隕石雨撞擊地球。
 
最便宜的技術或許是在即將撞擊的天體表面上色:利用不同顏色吸熱程度不同的特性,加熱其中一部分,改變該天體的自轉進而使運行軌道逐漸轉向,避免天體撞地球情形發生。
 
對於隕石撞擊,人類直至最近幾十年才擁有觀測全球範圍內此類事件的能力,也才知道這類事件發生的頻率高低。當下次隕石直衝而來,希望人類已經具有化險為安的技術與能力。(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