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鹽田復育:台江鹽田復育的公共參與
105/01/04
瀏覽次數
4382
楊永年
|
成功大學政治學暨政治經濟研究所
在歷史上,「台江」一詞主要是指台江內海,但本文中「台江」是指台江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也是台灣唯一以溼地保育為主的國家公園,園區範圍內擁有四草與七股兩座國際級溼地,每年吸引上千隻的黑面琵鷺造訪。
台江國家公園涵蓋了早期知名的安順鹽場,位於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鹽田生態文化村」,是保存鹽業、生態、社區意識的場所。為了讓生態能夠永續,必須設計鹽田復育的公共參與機制,而這機制必須能讓鄰近社區居民、學校學生甚至遊客都有感受到環境教育的機會。
公共參與的目的當然是永續生態的維護,而有關台江鹽田復育的永續生態維護,是指把台江鹽田復育成尚未開發前的生態或原始模式,或者是找回台江鹽田原始的生態系(即未設立鹽田之前的生態)。不過,因為鹽田生態文化村的昔日風光仍存在於鹽工們鮮明的記憶中,因此他們期待的是恢復「鹽田」的功能,也就是能夠產鹽的鹽田,而非只是生態的溼地。
本文所謂的鹽田復育,主要是讓鹽田發展成為「生態廊道」,能夠呈現鹽田設立前後的生態(包括不同的物動與棲地)變化。理論上,生態與文化歷史是可以並存的,重點是如何設計公共參與機制,讓政策利害關係人願意出面。
因此,所謂的公共參與機制,應有跨域合作的思維,也就是讓多元的團體與利害關係人都有參與決策的管道,因而得先釐清哪些團體會關心鹽田生態文化村的發展?
鹽田生態文化村屬於台江國家公園非管制區範圍,區域內許多建築物屬於台南市政府,因此台江國家公園與台南市政府都是重要的參與者。其他還包括鹽田里、社區發展協會、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台灣溼地保護聯盟、台南市野鳥學會、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荒野保護協會、台南社大台江分校,以及中興大學、台南大學、成功大學等。
但什麼樣的公共參與才能永續?
跨領域合作
所謂「跨域合作」,除了跨學術領域的思維外,還應包括跨政府層級、機關(部門),以及和民間(保育)團體的合作。關於跨學術領域方面,應有鹽田的空照資料、基本生態或生物資料、基本地理(地質)與水文資料、都市計畫相關規畫資料、基本人口特性資料等。這些資料的蒐集與解讀有賴專業人員的協助,製作成政策或治理解讀的依據,才能顯現其應用性。或是思考如何使這些資料和政策、制度與治理策略做更緊密的連結,才能展現跨領域合作的功效。
例如空照資料,可以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或透過衛星照片、無人載具飛機獲取。這些空照資料對於如何設計與規劃鹽田復育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再者,土木施工的進行有賴於對鹽田的地理或地質特性的了解,例如水路的建設或生態工法就強調工程與生態的整合。
而生態資料的基礎是生物調查,台江地區的鹽田早期是沼澤或灘地,生態系包括紅樹林、彈塗魚、招潮蟹等,都是重要的生物品系。但不論是空照、地質與工程、生態等訊息,都得讓民眾能夠理解這些訊息的意義,並把它和在地的制度、文化與歷史連結。
由於鹽田的存在,可以保留鹽工或附近居民的歷史(或文化)記憶,但如何讓具理想性的生態與文化概念並存,則是努力的重點。
就目前而言,鹽田生態文化村擁有很好的發展條件,可以發展傳統鹽田、進行生態復育(擁有溼地),也有鯨豚實驗室、小型鳥類標本館、海洋生物標本館、鹽田文化展示室(展示鹽工使用的工具與生活器具)、鯨豚標本館、日本古建築等。但因諸多因素,讓鹽田生態復育的發展不如預期。可能的原因是鹽田生態文化村沒有做很好的跨領域整合,政府跨層級與跨局處的研究也相當貧乏。因此,如何進行跨機關(組織)的整合應是今後思考的方向。
組織間的合作
與鹽田文化村相關的政府機關很多,例如從早期的雲嘉南風景管理處(台江國家公園尚未成立時,整個大範圍就屬於雲嘉南風景管理處的管轄區域)、林務局(民80年代成立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該區就納入林務局管理,並適用野生動物保護法)、台南市政府(該區最早由台南市政府建設局管理,台南縣市合併後則由農業局接手),以及隸屬內政部營建署的台江國家公園(於2009年正式成立)都是。
顯然,這涉及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民間團體的合作治理。以目前來看,鹽田生態文化村雖然有很好的生態與文化基礎內涵,但似乎缺乏整體的設計與規畫,因此難以獲得遊客的認同。舉鹽田文化村設置的「偽裝景觀工程」為例,可能因為缺乏溝通,後來竟遭審計部糾正。其實,任何規畫與設計的背後都有體制的問題,所有政府組織與民間組織都必須謹慎面對。
治理架構
欲解決鹽田復育的治理問題,可藉由發展具有包容性的治理架構來因應。包容性是指讓不同組織與團體的聲音都能夠整合在架構中,這部分可參考美國加州舊金山南灣鹽田復育計畫的架構,這計畫由3個機關(州漁獵局、州海岸保護局和聯邦保育局)共同主導,專案經理(一年一聘)則設在州海岸保護局下。這計畫設有管理團隊,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同時不定期舉辦利害關係人的論壇會議,以及每年或每兩年舉辦的公共說明會與公共論壇。針對一般與特定議題,經常保持和社會大眾的溝通。
再者,南灣鹽田復育專案計畫也有科學專業性的內容,因此設置有國家級、地區級與個別的生物科學諮詢小組。依專案經理的說法,這治理架構花了5年時間完成,花了3年時間調適。重點是,一般組織架構圖多僅做官僚體系結構的靜態描述,這治理架構卻具有能量匯集或組織間合作的具體執行意義。他山之石,台江國家公園內的鹽田生態文化村如果也有類似的治理架構,應可提升治理成效。那麼,鹽田生態文化村專案應有什麼樣的架構呢?
目前台江國家公園或其他政府機關並未成立類似的專案計畫,個別機關團體雖有許多專案計畫,卻鮮少有跨機關合作的計畫。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曾針對特定區域進行生態調查的委外計畫,也和臨近大學進行環境教育與棲地復育的計畫。鹽田生態文化村所在的鹽田里,也經常有小型的(社區發展)專案計畫,但似乎不見整合型和合作型的跨機關計畫。再以北門的「水晶教堂」為例,雖然創造了假日數以萬計的遊客,但也出現不同的聲音,因為水晶教堂和在地文化的連結很弱。
營建署也很積極進行溼地範圍劃訂的溝通,卻頻遭在地漁民強烈的反彈與抗議。這似乎顯示營建署雖積極推動溼地政策,但績效不彰,其原因就在於缺乏跨機關的合作計畫。
因此,可參考前例南灣鹽田復育計畫的治理架構,把鹽田生態文化村的發展視為大型的專案計畫,領導團隊包括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台江國家公園,甚至是內政部營建署與農委會所屬的林務局。至於專案執行團隊,可以納入營建署、林務局、台南市政府等,也可以請非營利組織(特別是保育團體)參加。依照舊金山南灣鹽田復育計畫的經驗,除了要有專案計畫的支持外,也必須有持續不斷的溝通,而且除了內部溝通外,也應有外部溝通,以建立共識。
目前最大的難處還是在於如何形成一個專案,以便進行鹽田復育工作。若參照舊金山南灣鹽田復育計畫,其復育的面積應遠大於鹽田生態文化村,在這邏輯下,雲嘉南大區域或可納入鹽田復育專案計畫的範圍,並成為未來雲嘉南區域生態保護的思考與規劃方向。
由於這計畫是跨部會、跨層級的生態復育計畫,因此領導機關宜由內政部、台南市政府、農委會和交通部4個機關的代表組成。又因為溼地保育目前由內政府(營建署)負責,所以雲嘉南生態復育計畫宜由內政部負責並主導。至於台南市政府因為是直轄市,並擁有四草溼地與七股溼地兩座國際級溼地,因此除了應擔負更大的復育責任外,也是雲嘉南3個地方政府的代表。
農委會在雲嘉南(台南市七股區)設有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是農委會特種生物保育中心所屬的單位。此外,農委會(特種生物保育中心)有許多生態復育專業人員,因此應有代表參加。交通部因為有雲嘉南風景管理處負責推動雲嘉南觀光業務,所以也該派代表參與。
依舊金山南灣鹽田復育計畫的經驗,專案執行團隊主要是領導機關代表,外加直接相關的地方政府,以及出資較多的民間基金會代表,因這專案執行團隊的主力還是相關政府機關的代表。依這邏輯推論,應有台南市、雲林縣、嘉義縣代表參與,成為專案執行團隊。當然,如果有企業願意資助,也可考慮納入。至於中研院、科技部、大學等,因為有研發的能力,所以是外圍支援的團體。至於管制機關、地方論壇,以及不同的工作小組,就溝通而言也不可或缺。
台江鹽田復育本應是台江國家公園的權責範圍,但為擴大公共參與,不妨從更大的雲嘉南鹽田復育的角度進行規畫與思考。而這樣的專案計畫要能成功,必須有中央政府的支持,也得吸引媒體的報導與注意。此外,專案計畫的執行,充足的經費不可或缺,這部分必須有立法委員的協助推動。
只是這麼龐大的專案計畫,能否獲得相關政府機關(含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地方保育團體的投入,以及民眾(包括漁民)的支持,則是這計畫能否成功的關鍵。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6年1月,517期,26 ~ 30頁
生態保育(16)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7/30
不是你選車柱,是 AI 幫你選好柱!電動車未來會自己知道去哪充電?
曾繁安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30
從樣本到全貌,估算森林中藏著多少「隱形生物」?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5/31
森林裡的秘密圖鑑,那些你從沒聽過的真菌寶藏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