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特有的生態議題:蝦與人

97/05/07 瀏覽次數 31203
許多蝦類色彩鮮艷形態特殊,受到水族愛好者的歡迎並飼養在觀賞水缸中。這些觀賞用蝦,除增添水族缸造景的美感外,也可撿拾殘餌,並清除水中滋生的藻類,共構水族飼養環境群落,維持缸內生態穩定。

儘管世界各地蝦類料理的風味和方式迥異,人們對於蝦類美味的喜愛是不分國界的。這種無國界食材的特性,使得蝦類養殖產業和進出口貿易成為各國重要的高經濟效益活動。

由蝦殼提煉出的甲殼素,不僅可做為外科手術中止血繃帶的原料,也常做為健康食品的添加成分,可減低人體對脂肪的吸收。近年來紅透半邊天的蝦紅素,在蝦殼中的含量也很高。

先前由於蝦白點症嚴重衝擊養蝦產業,促使全球水產生物和病毒學家投入研究,國內學術界也因參與蝦病研究獲致許多出色的成果。目前,臺灣是蝦類病毒疾病商業檢驗試劑最大的產製國,產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 70% 以上!

人與蝦的相遇

蘇軾(1037 − 1101年)在〈前赤壁賦〉中記述與客遊赤壁,「侶魚蝦而友麋鹿」,文人的逸懷浪漫隨同自然萬物放身山水。同是宋代的羅願(1136 − 1184年)在其所著的《爾雅翼》中,對於蝦的形態和種類有更深刻的描繪,文中描述「蝦多鬚,善游而好躍。今閩中五色蝦,長尺餘,具五色。梅蝦,梅雨時有之。蘆蝦,青色,相傳蘆葦所變。泥蝦,稻花變成,多在泥田中。又蝦姑狀如蜈蚣,一名管蝦……」。足見先人對蝦已有相當程度的觀察和了解,也反映了自古以來蝦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兩千餘年前的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BC − 322BC)透過對各種複雜生命形式的詳盡觀察,以歸納法創立早期的動物分類概念,而他所創設的「軟甲動物」分類群(即現今的甲殼動物)已把常見的水族蝦蟹囊括其中。如今在系統分類學上,俗稱的蝦是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亞門(Crustacea)軟甲綱(Malacostraca,沿用亞里斯多德所創的名詞)下十足目(Decapoda)的成員。

許多軟甲綱其他目中的動物,中文俗名裡雖有「蝦」字,卻非真正屬於十足目的蝦。如常用來做為餌料的豐年蝦屬於鰓足目(Branchiopoda),南極蝦屬於磷蝦目(Euphausiacea),具有食用價值的螳螂蝦(即一般漁市或海鮮餐廳所稱的瀨尿蝦)則屬於口足目(Stomatopoda)。此外,餐宴桌上常見的「明蝦」,並不是單一或特定蝦類物種,凡是體型較大的蝦(一般是對蝦科)都可稱為明蝦。

蝦的生活史

蝦可生存在海水和淡水環境裡。在自然界中,多數種類的蝦棲息於海水域,並在海洋中完成生長、生殖繁衍等個體生活史。雌蝦一次約可產下 5 萬至 100 萬個受精卵,產卵量視種類而有所不同。受精卵產出後 24 小時內就可成長為無節幼蟲,這些無節幼蟲以卵黃所含的養分維生並不進食,數天後無節幼蟲變態進入眼幼蟲期,這時期以藻類為食。再經數日,眼幼蟲進一步變態進入糠蝦期,糠蝦期幼蟲已具有蝦的雛形,這時期的體型較眼幼蟲大,已能攝食其他浮游生物。

在環境條件適合的狀況下,糠蝦期幼蟲約再經過 3 至 4 天就進入後期幼蟲階段,後期幼蟲末期已可稱為稚蝦,稚蝦已具備成蝦的形態特徵。在自然環境中,發育後的稚蝦會游到含有較高養分和低鹽度的河口區繼續成長,待成體後回歸大海,生活於海底,多數種類的蝦屬於底棲性動物。

蝦的價值

蝦是高經濟效益的水產動物,有觀賞、食用及相當高的附加價值。

觀賞價值 許多蝦類色彩鮮艷形態特殊,受到水族愛好者的歡迎並飼養在觀賞水缸中,例如台灣水族界近年流行飼養的水晶蝦、玫瑰蝦、蜜蜂蝦、海星蝦等。這些觀賞用蝦,除增添水族缸造景的美感外,也可撿拾殘餌,並清除水中滋生的藻類,共構水族飼養環境群落,維持缸內生態穩定。

食用價值 除了觀賞價值外,蝦類最重要、最廣為人們知曉的就是牠的食用價值。儘管世界各地蝦類料理的風味和方式迥異,人們對於蝦類美味的喜愛是不分國界的。這種無國界食材的特性,使得蝦類養殖產業和進出口貿易成為各國重要的高經濟效益活動。食用蝦類的價位差異甚鉅,從動輒單價新台幣上千元的波士頓龍蝦到耳熟能詳的東港櫻花蝦,甚至炒菜時加入提味、物美價廉的蝦米,都屬常見的食用蝦類,不變的是高營養價值的成分。

整體而言,蝦肉是一種低脂肪、低卡路里的高品質蛋白質,平均 100 公克蝦肉約含有 20 公克蛋白質,熱量卻不到 100 卡,更只含不到 1 公克的脂肪。此外,蝦肉還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硒(selenium)、維生素D、維生素B12 等。雖然蝦的營養價值很高,還是得提醒諸位讀者,食用前務必確定自己不會對蝦類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此外,因蝦肉含有高普林成分,痛風患者也不宜攝取過量。

附加價值 蝦類除了蝦肉本身的食用價值外,蝦殼也是具高附加價值的重要商品。由蝦殼提煉出的甲殼素,不僅可做為外科手術中止血繃帶的原料,也常做為健康食品的添加成分,可減低人體對脂肪的吸收。近年來紅透半邊天的蝦紅素,在蝦殼中的含量也很高。這種類胡蘿蔔素因具強抗氧化特性,普遍添加在女性美容保養品中,也可做為營養補充食品,以預防神經退化性疾病,譬如阿茲海默氏症等。此外,由蝦殼萃取的葡萄糖胺,也常運用在減輕或預防關節炎的營養補充食品添加物中。

蝦類養殖產業

蝦類養殖產業屬於水產養殖的一環,人類進行水產養殖的歷史,可追溯至數千年前的中國。當時在低窪地區耕作的農民無意間發現,洪水氾濫後會有許多魚蝦困在稻田的水澤裡,只要適時餵養這些魚蝦,便可成為食物的來源。在許多出土的古文物中,也常記載類似的原始水產養殖模式。時至今日,這種和農作物共生、粗放式的水產養殖法,仍保存於部分中國農村中。

棲息在沿海地區的蝦類有數百種,但大部分種類不是族群量稀少就是體型太小,不具經濟性和養殖價值。經過長期選汰,目前國際間蝦類養殖業者選定進行商業性養殖的蝦種,幾乎全部屬於對蝦科成員。較常見的有草蝦、白蝦、藍蝦、中國對蝦、斑節蝦、印度白蝦、墨吉對蝦等,其中又以草蝦和白蝦是最大宗,占了蝦類養殖業產量的 85%。

人工養殖的蝦,繁衍過程主要在3個場所進行,分別是孵化池、育幼池和養成池。蝦的受精卵在孵化池中孵化,並發育進入無節幼蟲期。無節幼蟲具向光性,養殖業者常利用光照集中採收無節幼蟲,隨後移入育幼池中,完成後期幼蟲發育階段並成長至稚蝦。在育幼池中的蝦逐漸適應養成池的水溫和鹽度,經過約1個月後,再移入養成池中,一般稚蝦在養成池中飼養3至6個月就可收成販售。

當前國際蝦類養殖產業潮流,已由過去局限於地方性的傳統產業轉型為現代化整合性模式,從生產健康蝦苗到建立品牌、行銷策略等,全面採取企業化經營。因此包括無特定致病原種蝦的培育、自動化孵育系統、大面積養成池的管理、疾病控制、生物安全性措施、計畫性採收、冷凍∕包裝∕運送的一貫作業技術、建構完整的產品履歷、獲得國際食品衛生安全認證等,都是成功的蝦類養殖企業必備的產銷條件。

蝦類養殖與生態環境

蝦類養殖產業雖然能帶來龐大的商業利益,但也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蝦類養殖場多位在河流出海口的紅樹林區,紅樹林蘊含高度生物多樣性,更是眾多海洋生物產卵繁殖的棲所,在自然保育上意義重大。此外,紅樹林的植被也具有水土保持和防洪的功能。1980 至 1990 年,國際養蝦產業蓬勃發展的 10 年間,全球紅樹林棲地面積減少了 35%,追究其因,養蝦場的開發難辭其咎。

雖然近年來高集約養殖場的興起,減低了對紅樹林棲地的破壞率,但高密度養殖場排放出來的廢水含有高量的含氮廢棄物或抗生素,也會嚴重破壞紅樹林區的原生環境。此外,在蝦類養殖過程中,養殖池下方的土壤會逐漸毒化或因引入海水而鹽化。一般養殖池若未和土壤預做良好隔離,約 3 至 5 年後土地就無法再利用,且需經 30 年才能重新恢復生機。近年來提倡責任養殖的概念,就在於導正過去傳統養殖業搶短線的心態,減低因蝦類養殖而引起的環境危害和負面效應。

蝦類疾病

造成蝦類傳染性疾病的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氏體、寄生蟲引發的感染症等,其中以病毒感染症對養蝦產業的危害最大,尤以病毒性白點症為甚。何謂蝦類病毒性白點症呢?追溯這個疾病的感染史,自 1993 年起亞洲地區開始流行一種會造成養殖蝦群大量死亡的病毒性疾病,由於罹病蝦體的外骨骼(蝦殼)上經常出現白點狀病灶,因此稱為病毒性白點症。隨後蝦白點症以極快的速率蔓延全球,重創全世界養蝦產業。

由於這疾病嚴重衝擊養蝦產業,促使全球水產生物和病毒學家投入研究,國內學術界也因參與蝦病研究獲致許多出色的成果,在 1996 年就建立蝦白點症分子診斷技術平臺。目前,臺灣是蝦類病毒疾病商業檢驗試劑最大的產製國,產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 70% 以上!

病毒性白點症研究建立的技術和概念,也帶動了相關蝦類疾病的研究。使得科學界和養殖業者對現階段危害養蝦產業甚殷的疾病,諸如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症、蝦類黃頭症、蝦類套拉症及蝦類白點症 4 種蝦類病毒性疾病,已累積相當的研究基礎,可藉由這些成果規劃養殖場疫病控制策略。

隨著病毒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快速進展,科學家們已注意到感染海洋生物病毒基因的獨特性。這些特殊基因的發現,不僅對於宿主生物體基因表現和調控機制的研究有所助益,同時蘊藏著極大的應用發展潛力,未來更可望為臺灣生技產業開創新契機。

儘管當下全球蝦類養殖業因蝦病侵襲而呈現不景氣,這項產業仍有極高的經濟效益和發展潛能。臺灣地處亞熱帶,海洋資源充裕,生物科技發達,養殖業者素質也高,具有發展現代化養蝦產業的優勢。雖然目前本地的蝦類養殖業仍受諸多疾病困擾,但若能充分整合產官學界的力量,必可為養蝦產業注入新血,再現榮景!

附錄

油彩蠟膜蝦又稱海星蝦,主要以海星等棘皮動物為食,屬於寬額蝦科,具有扁平而寬大的螯肢,白色的身體上散布著藍色或橘紅色塊斑。臺灣所屬的太平洋海域有 Hymenocera picta(主要分布在中太平洋以東)和 Hymenocera elegans(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兩種海星蝦,東北角沿岸和墾丁海域的淺海珊瑚礁區都有海星蝦的蹤跡,是具有高觀賞價值的美麗蝦類。

清潔蝦具有紅白相間的縱向鮮豔條紋,是屬於藻蝦科的食屑與腐食性蝦類,廣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海域以至紅海地區的淺海珊瑚礁生態系。由於清潔蝦會剝除並吃掉魚類體表的死亡組織和寄生蟲,珊瑚礁中許多魚類會主動靠近清潔蝦群聚的「清潔站」尋求除蟲服務。水族館和海水觀賞魚飼養者也常把清潔蝦和魚類共棲飼養,兼具觀賞和維持魚缸生態環境穩定的功能。

大和米蝦Caridina multidentata,正確中文名稱應譯為多齒米蝦)是台灣原生種匙指蝦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半透明的身體側邊有不規則斑紋,背上具淡黃縱向色帶,體長可達4~5公分。牠廣泛分布於全島清澈的溪流池沼等淡水域,屬於食屑性蝦類,水族館常把大和米蝦飼養在淡水缸中以除藻和清除腐質碎屑,也可做為其他大型魚類的餌食。過去國內常引用的學名Caridina japonica是命名法規中無效的同物異名,本文引用的學名是遵循Cai等人2006年發表在《甲殼動物學期刊》(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重新檢視校正系統分類的學術論文,但中文俗名仍沿用舊稱。圖片來源:廖運志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