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森林事知多少:大家一起來重視水土保持

92/06/10 瀏覽次數 6399
臺灣水土保持的歷史

二次大戰後,臺灣迅速復建並且逐漸挽回昔日的青山綠水。這要歸功於當時從事水土保持工作的農復會(農委會前身)的專家們,以及臺灣省農牧局(水土保持局前身)的工作者所立下的汗馬功勞。

當時最為嚴重的問題是農地水土的流失,以致造成農作物單位面積生產量急遽下降。農委會遂禮聘美國水土保持專家藍敦先生來臺指導水土保持改善工作,這是臺灣水土保持工作的濫觴。當時,平臺階段幾乎成了水土保持的代名詞,除了大幅改變臺灣山坡地的景觀外,並減少大量的土砂流失而增加單位面積生產量,故農民收益相形增加,也大幅度改善了農村生活。

然而民國七十年後,由於人口的急速增加,山坡地的多元化利用已成為必然的趨勢。昔日的水土保持功能已無法滿足開發上的需求;上游集水區水資源的經營、山坡地土地利用對下游環境所造成的衝擊等,衍生出昔日水土保持從未考慮到的問題,更何況臺灣的地理環境迥異於歐美等大陸國家。

歐美等大陸國家,上游山坡地與下游社區之間有長而寬大的緩衝區間,這些區間不是河流就是沖積扇地,因此上游的豪雨或土石流幾乎不會波及下游居家,自然形成了天然的保護屏障。然而臺灣的山坡地與社區間鮮少有緩衝的天然屏障,因此我們的水土保持方法自然不同於歐美國家,故必須考量其他因應之策。也就是說臺灣水土保持工作的轉型,除了考慮上述時代變遷的時間因素外,更應加上地理環境迥異的空間因素,因此今後臺灣水土保持的工作如何詳加規劃,有賴大家的思考予以解決。

全球環境變遷下的水土保持工作

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發生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於是產業與生活發揮了相輔相成的效果,進而影響產業經濟結構,但其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卻令人憂慮。部分已開發國家更進入反省的階段,而臺灣對此也極為關懷,早就進行了積極的研究。

這種以第二次產業革命為中心的生產經濟,究竟對臺灣的地形、地質以及氣象造成何種變化?臺灣的外在氣候及氣象因素的變遷對臺灣境內又會造成多少的衝擊?現在進行這些研究絕對是未雨綢繆的必要之舉。

從西元七○○年到一九六○年間,是屬於第一次產業中心的生產經濟時期,在此期間國土開發行為僅止於地表表層,所生產的廢棄物亦只限於可溶性且無害的物質,無損於森林的復原。

自一九六○年後第二次產業中心的生產經濟因應而生,這種生產經濟帶給臺灣前所未有的國土開發方式的改變。首先是都市結構的改變,其次是運輸系統由船運而軌道,再轉變為公路的汽車輸送。其流通網路可以說無遠弗屆,但也帶來了有害廢氣的大量增加。也就是說,天然資源的二次產品化,再加上無止境的追逐流通的方便性,帶來了國土形態的急遽惡化。特別是山坡地輸送路線以及通訊纜線的鋪設,更擴大了土體活動的因素。使都市亦成為第二次產業生產地,形成了獨立的第二次經濟圈。

在此同時,山地住戶的經濟收入來源亦指向第二次產業,林地及農地管理的空洞化乃成為不爭的事實。於是無論都市或第二次經濟圈,其開發朝向山坡地呈環狀式持續擴大,自然災害的受災區域也因而衍生為危險區域。

臺灣全區約70%是山坡地,且斷層破碎帶多呈南北走向,加上地震豪雨頻繁,實在無法承受漫無限制的開發行為。在這種國土開發狀況下,第二次產業生產排出物的設限自然存有甚多值得商榷的問題;此外地球環境的變遷,如氣候的變化以及氣象異常的發生,對脆弱的臺灣全島會造成何種衝擊,也是今後值得研討的課題。

勵民間參與水土保持工作

由上述可知,臺灣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其時空上的特性。目前職司水土保持業務的機構,在中央的是農委會林業處的水土保持局,在縣市則為水土保持課。由於人事編制的限制,加上業務繁雜,往往一人身負十項以上的現場督導工作,包括規劃、設計、招標、發包到監工。每到會計年度限期更是疲於奔命,要維持工程品質無異緣木求魚。

我們認為,今後所有的水土保持業務,政府可委請健全的民間工程顧問公司承攬,從規劃、設計、施工、建造、監工一筆承攬。政府只負責監督、驗收與管理,如此應可減少龐大的人力負擔,進而提升工程品質。

因水土保持所牽涉的專業知識甚廣,包含法律、經濟、工程、地質、環保、林業等。目前國內具有這些專業知識的人才正急速增加且為顧問公司所延攬,相信必能承擔目前繁雜的水土保持業務,而將水土保持做得更好。

總之,水土保持的責任與義務已非政府單方面的工作,必須仰賴全民的認知與參與。古人說「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我們應當將目前居住的環境視為向子孫暫時借住而已,有義務及責任保護完整的環境,讓它世代傳承。

但近半世紀以來,人類的行為已嚴重威脅環境品質。我們不斷地消耗天然資源,導致水資源匱乏、水質污染、空氣惡化、天然災害頻仍以及傳染病蔓延,皆顯示了大地的反撲。我們深切盼望從政府到國民皆能認知所面臨的困境,並及早提出因應之策。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