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嚮蜜鴷

102/12/26 瀏覽次數 11344
根據非洲的史前岩畫,人類至少在兩萬年前就開始採集蜂蜜。直到今日,蜂蜜仍是許多非洲人的重要營養來源。非洲人搜尋蜂蜜,往往會得到嚮蜜鴷的協助。這種鳥能指引人找到特定的大樹上、岩縫中、或白蟻丘的蜂巢。

有些肯亞原住民指出,從嚮蜜鴷的飛行模式、暫停的樹枝高度,以及鳴聲,他們便能判斷蜂巢的方向、距離,以及是否已經抵達目的地。這是互利共生:人取得蜂蜜後,破壞了的蜂巢就成了嚮蜜鴷的食物;其中有蜜蜂的幼蟲,還有蜂蠟。嚮蜜鴷的消化道中有特殊的微生物,能利用一般動物無法消化的蜂蠟。

互利共生並不是嚮蜜鴷與其他物種的唯一互動方式。嚮蜜鴷還會「寄生」: 潛入其他鳥的鳥巢產卵(通常是不同的物種),讓鳥巢的主人代為孵育。這叫做托卵行為(brood parasitism),布穀鳥是最有名的例子。為了獨享主人的養育努力,有些布穀鳥的寄生卵會提早孵化,而且雛鳥發育得較快,以便把主人的卵與幼雛排擠出巢。在鳥類中,估計有1%物種實行這種「托育」。

有些寄生布穀鳥的幼雛,喙嘴上有尖銳的鉤,學者推測那是殺戮利器。也就是說,牠們不只會排擠主人的卵與雛兒,甚至能逕行殺戮。不過,學者從未目擊過牠們的殺戮行為,只能從喙鉤,以及從未在寄生鳥巢裡發現主人的雛兒等情況證據,判定牠們的「罪行」。

嚮蜜鴷有16個物種,科學家只觀察過5種的幼雛,牠們全都有喙鉤。1952年,鳥類學家藍杰(Gordon Ranger)把一隻幼雛與鳥巢主人的幼雛放在手掌上,觀察到嚮蜜鴷以帶鉤喙嘴狠咬另一隻幼雛的行為。藍杰甚至親嘗了嚮蜜鴷喙鉤的威力:足以刺穿他的舌頭。

最近,英國與南非的科學家在贊比亞研究黑喉嚮蜜鴷(Indicator indicator,俗名greater honeyguide),並拍攝到寄生幼雛以喙鉤攻擊主人幼雛的經過,證實了學者的推測。

在那裡,黑喉嚮蜜鴷最常托卵的對象是小蜂虎(Merops pusillus)。雌鳥在小蜂虎巢中產卵時,會順便刺破小蜂虎的卵。不過這種破壞行動並不太有效,在研究期間只有2/3的卵遭到刺破,而且55%遭入侵的鳥巢至少有一隻小蜂虎雛鳥孵化。因此,最狠毒的招數就由嚮蜜鴷的雛鳥施展了。

首先,牠們比較早孵化,無一例外。等到小蜂虎雛鳥孵化時,牠們光憑體型就占了絕對優勢。其次,嚮蜜鴷一孵化就帶著尖銳的喙鉤;牠們對於小蜂虎的雛鳥會本能地發動攻擊。兩個星期後,那種喙鉤就隨著喙嘴的發育逐漸消失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