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都是藥物惹的禍

98/05/07 瀏覽次數 17509
精神醫學界陸續發表研究指出,第2代抗精神病藥物有可能導致新陳代謝異常。目前已知約有10 種以上的抗精神病藥物會使體重增加,臺北醫學大學受託經營的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盧孟良醫師,以其中的兩種藥物 olanzapine 與 risperidone 為標的,研究它們對於胰島細胞(beta cell)產生的影響,最後推測:olanzapine 有可能直接影響胰島細胞的功能,也就是影響胰島素的分泌。

我們的身體每天都需要胰島素幫忙應用與代謝葡萄糖,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無法有效應用葡萄糖,使得血液中的糖分濃度上升而導致糖尿病。相關研究內容刊登在《臨床精神藥理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盧醫師把 26 位未服用過第2代抗精神病藥物的精神分裂症受試者,隨機分配至 olanzapine 與 risperidone 治療組,然後以「靜脈內葡萄糖耐受性試驗」進行新陳代謝評估,同時測量受試者的空腹血糖、胰島素濃度、血脂肪濃度、瘦素(leptin)濃度。

經 14 天後發現:兩組受試者的體重、身體質量比(體重 ÷ 身高)、空腹血糖、胰島素濃度、膽固醇和瘦素濃度都無明顯變化,但 olanzapine 組的三酸甘油酯顯著增加。兩組受試者的葡萄糖消失速率和胰島素敏感度都無明顯變化,但 olanzapine 組的胰島素分泌明顯降低。以 olanzapine 治療 14 天的受試者,對於高血糖刺激所誘發的胰島素反應顯著降低。由這結果推測,olanzapine 有可能直接影響胰島細胞的功能。

精神分裂症 胖子多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肥胖比率是正常人的 2 ~ 3 倍,原因可能與病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導致的熱量攝取及消耗異常有關。然而,精神科藥物也可能導致體重上升,囤積在內臟裡的脂肪也會因為體重上升而增加,嚴重時會導致血脂異常、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死亡等風險。

針對預防精神病藥物導致的代謝異常,盧醫師建議:「給藥以前應做體重、血糖、血脂、家族病史等的檢查和飲食狀態、活動程度的評估,以便在挑選用藥時參考。藥物治療期間應定期評估病人的新陳代謝情況。對於新陳代謝正常的病人,仍應告知藥物治療可能導致的風險,並提供飲食、活動等相關衛教知識。發現新陳代謝異常後,應先評估是否需要換藥以及採用非藥物的處理策略(例如:飲食、活動),只有在上述處理效果不佳時才考慮改用藥物介入方式。」

第2代抗精神病藥物已廣泛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與情感性精神病。若是妄想、幻覺、說話邏輯結構鬆散、行為怪異、負向症狀(如表情平淡、思考或語言貧乏、生活退縮或沒有動機)等症狀有兩種以上且超過 1 個月時,這個人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謂情感性精神病就是俗稱的躁鬱症,這種病人的情緒可能過度高昂或過於低落,也可能處在高低潮情緒交替循環的狀態中。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