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政治(二):亞太碳交易市場受關注 臺灣政策準備不可少

102/08/12 瀏覽次數 12284
新聞報導

氣候變遷議題毫無疑問是全球最關鍵的環境政治議題,不僅歐美各國建立不同的政治協作關係,亞洲諸多國家也在跨國環境議題上已經有十分緊密的合作。

特別是溫室氣體減量這個當前最重要的國際環境議題,澳大利亞與中國大陸於2013年3月底在雪梨進行一場氣候變遷議題的部長級對話,雙方高級官員共同發表聲明,將發展「亞太碳排放交易市場」。澳洲政府所屬氣候變遷與工業創新部長孔貝(Combet)更強調:「若無與中方攜手合作,我們無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凸顯兩國未來在環境議題上會有更多的雙邊合作。

為了展現推動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決心,中國大陸宣布北京與其他6個試點省、市也預計在2015年實施個別的、區域的排放交易制度,預料會吸引更多亞太的國家參與這個碳排放交易市場,當然也會影響亞太地區的環境政治氣候。諸如南韓政府已宣布,預計在2015年推動碳排放交易制度。

種種跡象都顯示了,亞太區域內環境政治競爭與合作程度已持續升高,如果臺灣不能即時參與其中,一旦區域機制形成,恐會面臨難以參與的窘境。

碳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是一種市場導向(market-based)的環境政策工具,這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架構下,經締約國擬定而成為《京都議定書》中一項重要的減碳彈性機制,企圖藉由溫室氣體排放權額度的自由交易,來讓各締約國可以用最低成本達成有效的碳排放減量目標。

現階段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為兩大類,一種是《京都議定書》下具有強制性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另一類是自願性的市場。由於臺灣並非UNFCCC締約國,因此無法參與第一類的交易機制。而在自願性市場方面,臺灣仍需積極爭取參與的機會。

在可見的未來,碳排放交易制度將成為國際或區域間最主要的減碳機制,世界各國也同時會透過碳排放交易市場創造新興服務業。雖然臺灣受限於國際政治地位,但是國內專家學者也建議,國內必須盡早研擬對策並落實執行,才能夠積極回應未來種種氣候變遷的環境政治制度。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針對國際建立的碳交易排放市場制度,臺灣如何因應這個制度的來臨,無疑成為國內重大環境政治議題。要突破目前的窒礙問題,短期內國內公、私法人可考量在其他《京都議定書》締約國設立法人機構、取得排放權管理帳戶,提早學習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的制度。

此外,積極建立國內整體碳排放交易和碳稅政策,則是關鍵的預備工作。國內碳交易制度研究專家蕭代基教授曾接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進行相關研究,該研究便提出了幾項關鍵的政策施行建議,包括:
  1. 採取短期課碳稅、長期採排放交易的政策,並且訂定碳交易價格的上、下限,以控制成本的不確定性。

  2. 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查驗制度,並考慮先發展示範性的信用額度交易制度(credit trading)。

  3. 建立與國際制度接軌的制度參與,包括短期先參與亞洲開發銀行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根據《京都議定書》第十二條規範,CDM是建立國家之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單位轉讓機制,從而能降低參與國家在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承諾時所付出的成本;長期計畫則是透過與各國碳排放交易機制進行接軌,包括訂定相互承認的協定。

  4. 修訂目前仍在立法院審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應由即將成立的環境資源部統合經濟、能源、環境和國際減量資訊,並統一規劃訂定總量管制和排放量額度分配,避免多頭馬車的行政管理及行政成本的浪費。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
  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蘇義淵|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
審校: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