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百年糖業:甘蔗育種
95/01/05
瀏覽次數
18844
許孫源
|
臺灣糖業公司研究所
話說甘蔗
糖的主要來源是甘蔗和甜菜,甜菜生長在溫帶地區,甘蔗則生長於熱帶和亞熱帶。甘蔗是一種光合作用效率很高的禾本科植物,在臺灣的生長期是一年至一年半。甘蔗屬有6個原種:高貴蔗、中國蔗、印度蔗、肉質花穗野生蔗、細莖野生蔗和大莖野生蔗,各有不同的起源地區。
生食及製糖是甘蔗的兩個用途。本省俗稱紅甘蔗的拔地拉(Badila),原產於新幾內亞,1906年引進澳洲昆士蘭,1908年再由臺糖公司研究所(以後簡稱本所)前身的糖業試驗場引進臺灣。這個品種是未經人工改良的高貴蔗,因皮脆、肉軟、汁多、糖度低、風味好,成為民間普遍生食的果蔗。然而經多年栽培後,逐漸感染嵌紋病及矮化病,以致甘蔗節間縮短且產量降低。後經本所以「莖頂組織」培養,分離出無病毒的紅甘蔗健康種苗,供民間種植。
製糖用甘蔗俗稱白甘蔗,是改良後的品種,含有熱帶新幾內亞的高貴蔗、細莖野生蔗、以及印度蔗的血緣,具多樣化遺傳質。由於產量豐、糖分高、抗病性強、適應性較好,適合製糖,但因纖維多,肉質較硬,不適合生食。
糖業經營必須改良品種
據英人巴勃(C.A. Barber)指出,印度在西元前1000~1400年就有種植甘蔗的紀錄。甘蔗製糖技術也起源於印度,約西元645年隨佛教向東傳至中國,再由中國傳至東南亞。西元755年再向西傳到西班牙,然後散布到西半球。
19世紀中葉,荷蘭在爪哇興建新式機械製糖廠,使用高貴蔗黑車利本(Black Cheribon)為原料製糖,賺了不少錢。誘使英國人在印度,美國人在路易斯安那州、佛羅里達州、古巴、波多黎各、夏威夷及菲律賓(1899年),日本人在臺灣(1900年),澳洲人在澳洲(1901年),紛紛建立新式機械製糖廠,並栽培高貴蔗為原料。
然而風行不久,高貴蔗就先後發生嚴重的香茅病、斐濟病、赤腐病及嵌紋病,暴露了高貴蔗的弱抗病性,糖業經營因而遭受嚴重損失而必須更換品種。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就是育成新的抗病品種。於是產糖國家紛紛設立甘蔗研究試驗機構,視育種為首要任務。
高貴化育種
野生蔗莖細、纖維高、糖分低,但是抗病、抗風、耐旱、耐瘠、適應性廣、容易栽培,而高貴蔗的性狀恰好相反。因此,藉雜交把野生蔗的優良特性導入高貴蔗或其他甘蔗品種,然後數度「回交」高貴蔗,以回復甘蔗優良性狀,同時改善伴隨野生蔗血緣而來的低糖、高纖維、少汁、空心及蒲心等缺點。這種品種改良方式稱為野生蔗高貴化。
1885年後的10年間,爪哇甘蔗發生萎縮病,糖業瀕臨崩潰。後來荷蘭育種家經過3次高貴化,育成POJ 2878系列免疫品種,解除了危機,為甘蔗育種歷史寫下最光輝的一頁。POJ 2878大莖、糖分高,像高貴蔗黑車利本,而抗病、適應性強,則像細莖野生蔗葛拉格(Glagah)。POJ 2878後來被全世界甘蔗育種機構用為主要的雜交親本。
高貴化第2個成功的例子是NCo 310 品種的育成,這是先在印度雜交,再把種子送到南非育苗,經田間試驗選拔而得。NCo 310在臺灣表現優越,每3年舉行一次的國際蔗糖技術學會的第13屆於1968年在臺北舉行,會後各國代表目睹了臺灣NCo 310蔗田生長實況及每公頃蔗糖產量的卓越紀錄,印象頗為深刻。後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澳洲昆士蘭及其他蔗區都先後大面積栽培NCo 310,成為繼POJ 2878之後的第2名種。
1960年以來主要參與高貴化育種的地區,有西印度群島的巴貝多、美國的夏威夷及德州、澳洲的昆士蘭、以及臺灣。1970年起,本所針對臺灣本土細莖野生蔗(莖徑不到1公分)進行三次高貴化雜交,並於1992年育成ROC 16,成為1995-1996年期以來,本島栽培面積僅次於ROC 10的早熟、高糖、豐產的品種。自1930年代爪哇、印度及菲律賓育成高貴化品種之後,ROC 16是近70年來率先進入經濟栽培的野生蔗高貴化的後裔。
甘蔗與臺灣經濟
1661年鄭成功進駐臺灣後,勵行屯墾提倡糖業,從福建大量輸入竹蔗,先種植於南臺灣平原,後擴及各地。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日人實施「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並於1900年成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開創糖業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並著手改良品種。1938-1939年期,曾創下種蔗面積16萬9千餘公頃、糖產量113萬2千6百餘公噸的最高紀錄。
1945年臺灣光復後,政府實行以稻米生產為糧食,砂糖生產為賺取外匯的「南糖北米」政策。1964-1965及1976-1977兩個年期,分別創下砂糖年產1百萬公噸以上的紀錄。1953年,砂糖外銷達到92萬4千餘公噸,是光復後的最高紀錄。砂糖的出口額曾高達外匯總收入的87%,糖業在促成農村經濟繁榮,扶持工業發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30年來,臺灣從傳統農業進入工商社會,農村勞力流到其他產業,又因國際糖價持續低迷,糖業經營陷入困境。目前市售砂糖價格還不及等量的礦泉水,甘蔗經濟價值已不復當年,必須逐年減產,同時進口砂糖以平衡供需。
主要栽培品種的變遷
臺灣甘蔗品種改良經歷了4個時期。
最初是土種時期。竹蔗在臺灣栽培了250年,1906年推廣面積達到90%,但因糖分太低及感染黑穗病而遭淘汰。
其次是引種時期。1896年由夏威夷引進玫瑰竹蔗以取代竹蔗,1913年栽培面積曾達95%,後因感染赤腐病、萎縮病,又容易風折而遭淘汰。1920年代前後也曾由爪哇引進細莖及大莖POJ品種,1930年栽培面積達到90%。
第3期是引種與雜交育種並行時期。1913年本所開始進行甘蔗雜交育苗,以及優良品系的選拔與試驗。1920年日本人在臺灣首次把育成的品種命名為F 1 (F代表福爾摩沙Formosa)。日本人在臺灣共計育成自F 1至F 134的134個品種,其中大面積種植的只有F 108及F 134。
早熟、高糖、抗風的F 108,是1938至1953年間的主要栽培種之一。F 134則豐產,但不抗颱風,推廣不久就淘汰了。1947年從南非引進NCo 310,1956年栽培面積達90%以上,栽培盛期自1953至1971長達18年,栽培期間正逢糖業發展鼎盛期,對臺糖貢獻極大。
第4個時期是雜交育種時期。1950年以後,以NCo 310及屏東品種PT 43-52為主要的雜交親本,夏威夷品種H32-8560次之,改變過去以爪哇POJ為主的狹窄性,大大地擴充了甘蔗遺傳形質的多樣性,育成不少優良的F品種,其中以F 146及F 160最為突出。豐產品種F 146取代NCo 310成為1964至1977年的主要栽培品種。F 160適應性很廣,是1971至1988年的主要栽培品種。
1979年以後命名的品種,皆冠以ROC(中華民國),替代F品種名號。特早熟高糖品種ROC 1風靡於1983至1995年。豐產高糖品種ROC 10自1987年至今,仍然是栽培面積最廣的品種。1970年以後利用本土野生蔗與甘蔗品種雜交及回交,導入抗病及適應性基因,又育成了ROC 16。
甘蔗雜交育種
甘蔗育種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包括雜交育苗、優良品系的選拔與試驗、區域試驗。臺灣甘蔗育種,由引種開始,逐漸改以雜交來組合優良基因,進行品種改良。
甘蔗育種家的工作是利用現有的基因去改良物種,不是與上帝在造物上爭長短。收集種原是雜交育種的首要工作,材料越豐富,育種成功的機會越大。甘蔗種原包括甘蔗屬的各原種,各國育成的品種,以及甘蔗近緣植物等,或派專人採集,或與他國交換種原,或自行雜交選育。1896年本所自夏威夷引進玫瑰竹蔗及來漢納蔗,經過6年的繁殖與觀察,1902年正式推廣栽培,從此開始甘蔗品種改良的工作。百年來自國外引種計328次,引進種數多達4,167種,其中田間生育及農藝性狀優良的,選用為雜交親本。
1913年底試行甘蔗雜交成功,得到近二百穗種子,培育出五百餘株實生苗,開創臺灣雜交育種事業。1932年在臺南成立糖業試驗所,同時在屏東萬丹設立甘蔗交配圃。據說日本人選擇萬丹是因該地平日風小,非常適合甘蔗雜交工作。此外,萬丹氣候溫暖潮溼,地下水位高,土壤肥沃,適宜甘蔗生育。
雜交的首要條件是親本能夠開花,恆春氣候更適合甘蔗抽穗開花,因此在恆春北門附近設立交配圃。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1月上旬,有育種人員採集所需要的開花甘蔗,利用運花卡車送到萬丹,依照親本特性做適當的配對,在雜交玻璃溫室進行雜交。
雜交育種是把分散在不同親本品種的優良性狀基因,經由雜交而重新聚合在子代。例如ROC 5品種產量很高,但感染露菌病、黑穗病,糖分也不高,而F152抗病、糖分好,由它們雜交子代中選得的ROC 10高糖豐產又抗病。新品種在不必增加其他投資的前提下,可造成巨大的增產效益。
甘蔗是高倍多元體,染色體數多達100至120條。遺傳基因呈現異型接合體,因此,雜交當代就是基因分離世代,可以進行選拔,因為沒有任何兩個實生株的遺傳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從雜交種子萌芽的小苗稱為實生苗,成長後稱為實生株。從實生株入選的優良個體,直接以甘蔗節上的芽進行無性繁殖,以固定其優良遺傳質,成為實生品系,這是甘蔗育種方便的地方。自從人類開始栽培以來,一直是以蔗芽為無性繁殖的種苗。
實生品系受遺傳基因及環境的交互影響,在不同年份氣候及土壤環境下,表現並不相同。因此,有必要進行幾個年期的生育觀察及產量比較試驗,逐年擇優汰劣,選拔真正優良的品系。
一個優良品種在某一地區種植數年後,會發生退化的情形。主要原因是病原菌的生理小種發生變異,或遭受新病蟲害的侵襲。也可能是甘蔗遺傳基因發生突變,使產量與品質日漸低劣。因此,育種家必須不斷尋找新種原,育成抗病蟲害且豐產、高糖、適應性廣的新品種。過去在臺灣曾造成重大損失的12種重要病害中,有9種是經由種植抗病品種而達到防治效果。抗病育種的落實,是靠本所育種與植物病蟲害人員密切分工合作而達成的。
甘蔗分區選種制度
1971年以來,本所實施甘蔗分區選種制度。把臺灣蔗區由北向南至東劃分成9個風土區,並在各風土區設置選種站。萬丹的雜交種子分送各選種站,進行播種,培育實生苗。新品種的選拔程序分為 T1至T6六個階段。實生株選拔後,就地逐年進行T1、T2、T3試驗,T4、T5、T6試驗則在各糖廠自營農場進行。因此,在分區選種制度下,不僅可以選得適應當地風土的品系,也可以選出適合不同風土區栽培,適應性廣的品系。
試驗成績優良,抗病性良好,且在大區試驗(T6)的單位面積糖產量,確實比當地栽培品種優越的品系,經學界教授及臺糖專家學者聯合組成的「新品種命名評審會」審議通過後,命名為ROC品種,並在適應地區推廣栽培。
自1969至1999年,每年平均培育實生苗約43萬株,實生株的入選率只有2.2%,每年進入T6階段的優良品系約有3個。一般來說,每年會有1個優良品系被命名為新品種,有時候會超過1個或從缺。
甘蔗選種如同選美
會選制度是本所的一項特色,由各試驗負責人根據田間觀察及試驗結果,先提出優良品系初選名單,再由育種領導人帶頭決選。利用多人的眼光及經驗選種,避免遺珠之憾。供試品系的蔗產量及糖產量是最重要的試驗成績,沒有產量成績的品系則靠目測選拔。甘蔗會選如同一場選美大會,育種人員面對候選品系,總要品頭論足一番。心目中的俊男美女條件如下:
精力充沛、相貌堂皇美麗(甘蔗梢頭部生長勢旺盛、葉片開展姿態優美)、臉上乾乾淨淨(葉片無病斑)、人品好(糖分高)、不高不矮(太高易倒不利機械青採,太矮則無產量)、不胖不瘦(太粗太細都不好)、很會生孩子(莖數多)、心裡實在不花心(蔗莖充實,沒有空心及海綿狀的蒲心)、不能弱不禁風(抗風)、站立得穩如玉樹臨風(螺絲小腳容易倒伏)、說話不帶刺(葉鞘毛群發達的會刺痛手,採苗工人不喜歡)、裙子越短越好(自動脫葉,尤其是枯葉)。
此外,選種人須熟悉親本,要能當下判定眼前的品系是否傳承雙親優良性狀,雜交目的有沒有達成。
甘蔗種原是重要的資產
甘蔗育種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藝,學術智慧與經驗傳承同等重要。在育種前輩建立的良好基礎上,傳承知識及經驗,利用已經開發的技術及新種原,育成更優良品種。本所育種團隊合作無間,各階段試驗分工合作,絕非一人可以獨立完成。自雜交育苗到新品種命名推廣,約需10年時間,新品種的育成是全體參與人員的榮耀。
育種人員把一生菁華歲月奉獻在蔗園中,奠立臺灣蔗糖事業的基礎。糖是甜的,育種工作卻是辛苦的。看見優良新品種陸續推出,蔗農及自營農場樂於栽種,替臺糖增產效力,育種人員的心中是甘甜的。臺灣甘蔗品種名聞遐邇,被東南亞地區及中國大陸爭相栽培。臺灣甘蔗育種成就,也廣受肯定。1968及1979年本所先後接受日本甘味資源振興會及馬來西亞玻璃市糖廠的委託,在萬丹甘蔗育種場進行甘蔗雜交,直到幾年前臺糖公司決定停止雜交育種為止,雜交種子都依約寄達。
臺灣光復以來命名的品種中,由萬丹育種場選育出來的比率很高,如果說萬丹是臺灣甘蔗育種的搖籃,是臺灣甘蔗種原中心,是再恰當不過了!
走過百年甘蔗育種路,本所已經摸索出一條康莊大道,建立獨特的甘蔗育種體系。《慶祝臺糖公司研究所成立一百周年紀念論文集》(2001)資料顯示,本所保存國外品種765種,自育品種(已命名的優良品系)包括F系列92種及ROC系列26種,自育品系696種,甘蔗屬各原種共82種,其他屬及不明種共80種,合計共1,741種。這些甘蔗種原是臺糖的資產,是臺灣的資產,更是世界的生物資源。要不是當年引進POJ及NCo 310等品種,並做為育種材料,就不會有後來的臺灣蔗糖事業。
雖然糖業在臺灣逐漸衰微,但百年來花費不少經費及育種人力所累積的甘蔗種原,是最值得保存的資產。因為房子倒了可以再建,糖廠設備沒有了可以再添,若是甘蔗種原沒有了,臺灣蔗糖產業就連根被拔掉了,值得深思遠慮,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1月,397期,6 ~ 13頁
甘蔗(7)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10/08
當 AI 晶片全面進攻終端裝置,產業有哪些挑戰與應用?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0/30
給你耐操又勇健的稻米!看科學家如何幫助水稻對抗生存逆境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5/31
保育臺灣特有種橙腹樹蛙,兼具生態和遺傳策略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