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地質的大規模調查

102/08/08 瀏覽次數 10822
美國、臺灣、日本學者已組成一個研究團隊,要以幾年時間,對臺灣地質進行精細的觀測,有點兒像對臺灣島、臺灣海峽做高解析度的斷層掃描,以建立臺灣地質的立體模型。

這個計畫叫做Taiger,經費是500萬美金。蒐集資料的主要方式,是在本島安裝許多地震偵測儀,收集自然地震及人工爆破引起的震波資料,把臺灣島的地質組成完全弄清楚,從高山直到深入地下30~50公里的地盤,然後到地下600公里深的上層地函。美國紐約大學(賓漢頓校區)的吳大銘與海洋大學理學院院長李昭興都參與了這個計畫。今年5月,吳大銘就在國內與他的團隊部署這個計畫用的地震偵測儀器。

這個計畫的目的,是想了解造山運動。造山運動是地殼板塊碰撞的結果,例如喜馬拉雅山是在5,000萬年前開始形成的,臺灣島是400~500萬年前形成的。而研究造山運動,臺灣是個好地方,因為臺灣比較小,比較容易蒐集完整的資料。

臺灣島的中央山脈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的結果,現在學者都認為板塊碰撞是造山運動的起因,但是對於細節並不清楚。

造成臺灣中央山脈的地質過程非常複雜,涉及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複雜關係,例如在臺灣西南部,歐亞板塊擠入菲律賓板塊下方,而在臺灣東北部,菲律賓板塊擠入歐亞板塊下方(請參考本刊2002年2月號第350期的專題報導)。

臺灣的高山每年上升2~3公分,而臺灣高山西側每年遭受颱風、暴雨的侵蝕,也會影響高山的上升。地球科學家希望蒐集完整的資料,以理解影響中央山脈形成的地質過程。

目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每一年合併8公分,後果是臺灣西部逐漸上升,結果臺灣海峽每一年都在變窄、變淺。這個趨勢要是不變,幾百萬年後臺灣與大陸之間就沒有天然阻隔了。

問題在於:目前的趨勢大概是以每年幾毫米的速度發展(臺灣海峽的海底每年抬高幾毫米)。這個研究的成果,也許可以透露目前的趨勢會不會持續?或者,會不會變化,要是變化的話,會加速還是減緩?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