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微生物與有機農業(一):有機農業的概念

102/11/05 瀏覽次數 11961
現今農業界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施用雞糞、豬糞或其他「生肥」如魚粉、米糠……之類的有機質就是道地的「有機農業」了,其實這些「生肥」材質並不能為植物所吸收,反而造成腐敗與病蟲害的衍生。有機質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成可溶於水的營養分之後,才能為植物所吸收,同時微生物也必須靠這些物質分解時,取得能量與養分才能大量繁殖以發揮其功能,只有當有機物與有益微生物同時並存時,才能使植物體健康成長。因此,有機農業的運作除了施用有機肥外,千萬別忘了「土壤微生物群」。
 
土壤中除了有益微生物之外,也有病原菌及病蟲害的同時存在,這一些微生物同樣地會利用有機質來大量繁殖,其結果除了造成作物的病害之外,同時也招來蟲害與蚊蠅。因此,有機物的施加必須配合以有益微生物,來對抗病原菌才能有助於作物。現今臺灣的農地,因為濫用化學農藥與肥料,天然的有益土壤微生物都被毐殺殆盡,而倔強的病原菌則相對地肆意猖獗,在耕地上佔其優勢,因此如果一味地施加有機物於如此惡劣條件之耕地上,反而會助長病原菌的滋長而造成更嚴重病害的禍源,其前後差異只在「土壤微生物相」的惡化所致。
 
作物一旦發生病害,應即刻選用合法的輕農藥來抑制病害,同時在藥性減退時施用有機肥料及有益微生物,來補充作物所需要營養分及有益微生物群。如此運作,可使作物迅速恢復健康、增加抗病力。繼續定期如此運作,除可增強植物的抗病力,減低病害的頻率。這就是作物「有病要吃藥,無病要補身」的道理。耕地作物強壯後,不必要時就不要習慣性地施藥,以達最後不用農藥的目標。
 
植物主要營養必須依賴有機肥,利用少量化肥來作肥培管理上的調節,能更稱心如意地調節作物生長,希望作物芽葉生長,則稍加化學氮肥,催花催果則利用氮、磷、鉀三元素的比例來調節,正如人類牙周出血時,利用維他命C來治療一樣,維他命對人類健康有好處,正如氮、磷、鉀對植物一樣,但是我們卻不能放棄三餐,而每天只吃維他命過日子,如此反而會妨礙健康,作物也是一樣,如果放棄有機肥而完全依賴化學肥的話,長期下來,土壤敗壞,植物生長就不好。照顧作物就像照顧人類一樣,三餐要營養,最好再吃一點維他命更好,有機農法使用有機肥外,再配合一些化學肥料助益不淺。有機農法運作一段時間,耕地作物健康生長,只要在有機肥中,顧慮到作物營養的均衡性,那麼化學肥料就不再是絕對需要的了,如此就能做到有機農法不用化肥的目標。
 
本來泥土中含有各種微生物及微小生物,不管這些微生物是有益還是有害,他們之間卻維持著一種生態上的平衡,互相制衡而共存,泥土中充滿了生命體,所以泥土是「活土」。但是如今農業濫用農藥化肥,使這本來活生生的泥土,變成一片「死土」,更因生態平衡的破壞而致使倔強而繁殖快速的病蟲害、病原菌猖獗氾濫。病原抗藥性與農藥化肥的依賴性及惡循環,使得臺灣農每天少不了使用農藥化肥。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要談自然農法,真是一件天大的難事。如果一味堅持自然農法的大前題,就是即刻停止使用農藥化肥,那麼一夜之間,田園中的作物勢必受害而化為烏有。因此,我們必須以漸進的手法來達成不用化學藥劑的目標才對。
 
有機農業的目標雖是不用化學農藥,不用化學肥料,但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要達到這目標一定要經過一段艱辛的路程,首先必須恢復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發揮大自然的力量,恢復生物間物質循環的大原則,進而修復飽受人為破壞的生態平衡與食物鏈,利用殺菌補菌、益菌優勢與自然的拮抗作用等等的方法,來按部就班地由減農藥、減化學肥料的折衷運作(準有機農法),漸次地踏入完全不用農藥、化肥的地步,只有如此漸進的辦法才能達到自然農法的目標,就像要上二樓,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樓梯一步一歩穩健地走上去,想利用跳上樓,僥倖成功的機會不多,而且一旦失敗的話,還會摔得很慘。(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李冠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