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硓咕石」還是「咕硓石」?

100/10/12 瀏覽次數 62322
為了寫這篇短文,利用寒假期間,特地穿越雪山隧道來到東部,再從頭城往北走,臺2線公路就沿著海岸線建構,車速不高,悠閒駕車。臺灣東北角的優美海岸風光盡入眼簾,望眼太平洋碧波粼粼,不遠處,龜山島靜靜地躺在那兒,真是優雅極了。

過了三貂角,車行方向轉為西北,逐漸進入臺灣北海岸風景線範圍。臺2線舒適地帶著一行人經過福隆、野柳、金山、富貴角,一直到達北海岸西邊的三芝、淡水。這一路上,海天一色,景緻奇佳,是一段賞心悅目之旅,的確令人心曠神怡,難以忘懷。

三貂角與富貴角的由來

臺灣東北角和北海岸的地形特徵是海岬普遍。「海岬」是陸地凸出海域的一小部分,三面環海,但規模較小還不能稱為「半島」的地形。由於特殊的地形條件,海岬常常是設立燈塔的優良地點。

三貂角是坐落在新北市貢寮區卯澳里和宜蘭縣頭城鎮石城里間的海岬,是臺灣最東邊的岬角。日本據臺時期,兩艘日本船隻分別於1929和1931年在三貂角附近海域發生船難而沉沒,日人於1935年在這裡建立燈塔,就是三貂角燈塔。

「三貂角」這個地名和貂的出現毫無關係,它是從外語轉來的。在17世紀,西班牙以航海稱霸世界,殖民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船艦,於1626年(明朝天啟6年)航行到臺灣東北角海域,準備登陸臺灣,並把這地方稱為「Santiago」(英文是San Diego)。西班牙語「Santiago」轉音為閩南語,就成了「三貂角」。西班牙人後來在基隆附近登岸。

富貴角則位於新北市石門區,是臺灣最北端的海岬,其上設有富貴角燈塔。「富貴角」地名是源自荷蘭人的稱呼。西班牙人占領北臺灣之前,荷蘭人已經在臺灣南部進行殖民統治,17世紀是外來強權統治臺灣的開端。早期平埔族人稱呼富貴角為「打濱」,也就是海岬的意思。荷蘭人則稱呼富貴角為「Hoek」,意思也是岬角,都是以地形特徵來稱呼。Hoek轉音成為後來的「富基角」,日據時代更名為「富貴角」。

要娶某先擔三年咾咕石

以上舉出兩個唾手可得的例子,說明臺灣文化受到荷蘭、西班牙外來語的影響。回到正題,話說澎湖有一句諺語「要娶某,先擔三年咾咕石」,閩南語「娶某」就是娶妻,要結婚得先挑三年的咾咕石。早年澎湖地區,男丁結婚成家要先蓋新房,他們多半就地取材,得先花三年的時間從海邊潮間帶挑回足夠的咾咕石,以建造新房舍。

在紅磚、水泥,乃至鋼筋等建築材料出現以前,澎湖的住宅多半由咾咕石或澎湖特有的玄武岩岩塊搭建的。因此澎湖的咾咕石古厝十分普遍,特別是在白沙鄉和望安最多。舊稱「花宅」的望安鄉中社村,由於咾咕石古厝保存完整,在2004年被列為「世界100大最值得關懷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後來正式登錄為文建會的「古厝保存區」。
 
咾咕石的利用在澎湖非常普遍,左邊是澎湖的咾咕石古厝,右邊是房子旁邊的菜園,可以看到由咾咕石和玄武岩堆疊成的擋風矮牆。(圖/陳春如)
除了住宅房舍外,當地居民為了抵禦冬天的強勁季風,在旱地以咾咕石及玄武岩岩塊築成擋風牆,以便栽種作物。這種旱作農地多半就在住家附近,當地居民稱為「菜宅」,就是自家菜園的意思。從遠處觀望這些菜宅,狀似蜂巢,也稱為「蜂巢田」。

為了宣揚咾咕石在澎湖地區的文化和歷史傳承,澎湖還舉辦過咾咕石傳奇的文化節活動,包括咾咕石風情攝影比賽、愛我菜園—來去疊咾咕石牆、咾咕石聚落導覽,以及咾咕石藝術創作聯展等以咾咕石為中心題材的藝文活動。咾咕石的利用在澎湖非常普遍,左邊是澎湖的咾咕石古厝,右邊是房子旁邊的菜園,可以看到由咾咕石和玄武岩堆疊成的擋風矮牆。(圖/陳春如)
 
咕咾石其實頗具實用價值,這是墾丁貓鼻頭遊客中心利用咕咾石砌成的花壇。(圖/陳春如)
「咾咕石」還是「咕咾石」?

生活在海洋中的珊瑚死亡之後,骨骸沉積在海底,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堆積增厚成為以珊瑚骨骸為主體的珊瑚礁。澳洲東北近海的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綿延超過2千公里,景色迷人,險峻莫測,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珊瑚礁如果因地殼運動上升,或海水面下降而出露於海面上,則稱為隆起珊瑚礁,在南臺灣墾丁附近極為普遍。

珊瑚礁岩體(珊瑚礁石灰岩)或其岩塊的表面十分粗糙、尖銳,就是俗稱的「咾咕石」。《澎湖廳志》卷十〈物產篇〉提到「老古石,府志作螻蟈石,云生海中,皆鹹鹵結成,粗劣易腐,士人置盆盌中充玩。陳廷憲云:海底亂石,磊砢鬆脆,俗名老古石。拾運到家,俟鹹氣去盡,即成堅實,以築牆、砌屋皆然。」(註:查《臺灣府志》是用石部的婁國而非蟲部的螻蟈,石部的婁國兩字在筆者的電腦中找不到)。咕咾石其實頗具實用價值,這是墾丁貓鼻頭遊客中心利用咕咾石砌成的花壇。(圖/陳春如)
 
原來在海底形成的珊瑚礁,由於地殼上升,或海水面下降而出露於海面上。這是墾丁海域的隆起珊瑚礁,表面相當粗糙。(圖/陳春如)
海軍陸戰隊訓練兩棲蛙人的「天堂路」,就是由表面尖銳而粗糙的咾咕石鋪設而成的。在墾丁貓鼻頭遊客中心,也可以看到以咾咕石堆砌而成的花壇。

珊瑚礁岩體或其岩塊之所以稱為咾咕石,得從珊瑚的英文名稱說起。珊瑚的英文名稱是coral,發音接近閩南語「咕咾」。如果「咕咾石」是由coral一詞轉音而來,「咾咕石」就極有可能是從「咕咾石」訛傳轉變而成,因此「咕咾石」似乎才是珊瑚礁岩體的原始俗稱。老一輩的澎湖人都講「咕咾石」而不講「咾咕石」,似乎證實這種說法。事實上,有些記載也的確出現過「咕咾石」,也就是說「咾咕石」和「咕咾石」兩個名詞其實是有混用的情況。原來在海底形成的珊瑚礁,由於地殼上升,或海水面下降而出露於海面上。這是墾丁海域的隆起珊瑚礁,表面相當粗糙。(圖/陳春如)
 
隆起珊瑚礁的近照,珊瑚遺骸清晰可見。(圖/陳春如)
小學三年級國語提到的是「咾咕石」,不過一般家用字典和電腦中都查不到「石」部首的「咾咕石」,本文所用的「咾咕石」一詞是從教育部網頁上國語小字典查到的。絕大部分的網頁資料使用「口」部首的「咾咕石」一詞。

本文先搬出三貂角和富貴角的地名溯源,主要用意就在於想間接佐證「咕咾石」一詞源自「coral」的可能性。其實如果有機會翻閱前清古籍,今天礦物學中非常普遍的「石英」一詞,在古文獻中你會很驚訝地發現是「科子」兩個字,就是「quartz」的音譯名詞。因此,前人不知道coral是何物時,直接稱呼為「咕咾」是極為自然不過的事了。隆起珊瑚礁的近照,珊瑚遺骸清晰可見。(圖/陳春如)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