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一指認災:數位科技對於人道救援的新突破

102/12/02 瀏覽次數 6484
「簡單一指,你就能支援災難事務」。

當國際媒體關注於世界各地所發生的重大災害時,許多人也透過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傳達災害資訊與所需資源。舉例來說,西元2012年於美東地區造成重大災害的桑迪颶風(Hurricane Sandy),於災後一周內,在推特上就發布了超過兩千萬條的災害資訊。

這種新型態的數位人道主義(Digital Humanitarian),利用群眾力量與資訊科技,如應用程式(Apps)、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對於災後重建與因應措施給予協助,與傳統的人道救援相比,災害訊息的傳播與取得上變得更加快速便利。
 
然而,爆量的資訊,有時候反而阻礙災後工作。未經過整理與確認的資訊,將使得救難人員難以判斷各地區的受災情形,無法有效率地分配救災資源,也讓決策者陷入更不安的資訊焦慮中,有可能讓原先的成果付諸流水。在這樣的危機下,需要有整合的機構,以及準確的災害資訊加以配合。成立於西元1991年的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簡稱UNOCHA),是結合聯合國相關部門與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機構,目的在於協調人道事務的執行、相關政策的擬定,以及宣傳工作。
 
在這次海燕颱風的災害中,UNOCHA指導合作夥伴數位人道主義網絡(Digital Humanitarian Network, 簡稱DHNetwork),加入這次的救災工作。DHNetwork則為有關數位人道主義機構的整合平台,藉由網路志工協助UNOCHA進行災後需求與傷害的完整評估。其中一個方案,便是建立共通平台,整合網際網路之災害相關資訊,並透過多次的人工審核,確保災害資料的正確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新興的科技應用:MicroMappers。這是由待用專案小組以及卡塔爾計算研究中心(Qatar Computing Research Institute)共同建置的新系統,將有關於災害資訊的推特文、圖像分割成無數的簡單工作,讓使用者能透過社會標籤(social tags),對於圖文內容進行審核與排序,幫助其他機構進行災害評估。
 
目前研發團隊已開發出4種應用程式(又被稱為Clickers)。系統會先找出與災害資訊相關之圖文,讓使用者能透過各種電子裝置判斷內容。經過3個人的審核後,將災損內容加以分類,並利用GPS定位標示發生地點。將這些資料整合後,做成即時的災害地圖加以呈現,做為災害處理的重要依據;也可結合其他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在災害評估上能夠有更精準的分析。
 
雖然這種運用Web2.0的概念並不是最新的科技,而且該系統不完美,譬如透過非專業群眾的決策,資料的正確性是否充足?在實際運作上,也得面臨處理速度不夠快的議題,大量的即時資料若要經過人工審核,將有時間的落差;同時,在現存的現實條件下,某些圖文訊息是難以定位的。不過,近期的使用評估上,還是能看出是有發揮的可能性,根據MicroMappers的估計,在海燕颱風所造成山崩的48小時之內,就蒐集了約二十三萬筆資訊,而透過應用程式的資訊量就超過了十萬筆,效率是相當驚人。
 
 就如DHNetwork的共同創辦人,同時也在UNOCHA任職的安卓奇‧凡若提(Andrej Verity)所提到的,透過數位科技,將原本需要5到7天時間才能建立的災害短期評估報告,現在只需要兩天的時間,這對於擬定救助方針上,將有很大的助益。不管在何處,只要能連上網路,透過簡單的回饋,我們都能為受災民眾盡一份努力。 (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