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獨立、創新與自我突破–陳宏銘教授將學術落實於生活

101/06/21 瀏覽次數 21841
「為什麼要研究這個?」陳宏銘教授經常如此探問。對他而言,一項研究應始於一個「好問題」,找「對」問題,往往比找到答案更重要。曾在美國工作17年,2003年返台,如今是台大電機系、電信工程研究所及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的特聘教授,作育不少英才,然而,陳教授卻常對學生說:「不要以為我說的就是對的。」

在機械工廠長大

「我是在機械工廠長大的。」陳教授說,父親雖然因家境關係沒有高等學位,卻有一身好功夫,憑著自學、摸索,研發不少機具,並擁有自己的工廠,從事專業的機械製造。「小時候課餘會去工廠幫忙打雜。儘管爸爸沒有直接教我怎麼設計機械,但我相信自己在工程方面的巧思,必定是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受他影響的。」

「記憶中,小時候都愛打球、愛玩,不是那種隨時都想K書的小孩。但我自己有一套學習方法,著重『理解』和『分析』,不喜歡硬背。記得念國一時,老師出過一個題目:三度空間裡的四個平面,可分割出多少空間?當時,數學公式只能給出答案,無法直接看出如何分割空間,於是就決定找紙片來實作,眼見為憑。雖然考試不見得比人行,但這種探索、務求徹底了解的態度和精神,我想,是讓我今天在工程方面能夠不斷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

堅持走自己的路

「我是背著爸爸媽媽出國的。」在學習上有自己方式的陳教授,對人生的規劃也有自己的想法。「台大電機系畢業時,爸媽覺得大學畢業就夠了。當時,我走訪許多電子廠商,他們都以『台大畢業的都會出國』為由,不想錄用我,讓我陷入生涯規劃的困境。之後,就先跟台大老師作了一年的事,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自己所學其實不夠,進而決定攻讀研究所,後來就考進交大電子研究所。」

「在交大念研究所是我人生的轉捩點。當時有幾位年輕教授認真帶著我們做研究,讓我培養出『作研究』的興趣,出國的想法,也從中慢慢確認下來。於是,我開始打工存錢,計畫出國。」但是,陳教授的出國計畫卻不受父母親支持:「他們的想法很傳統,就是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後來我存到機票錢,也拿到出國獎學金,雖然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媽媽還是把我的印章和身分證藏起來,以為這樣我就出不了國。」

無論母親再怎麼不捨,陳教授最終還是決定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因為心中非常確定自己想要朝哪個方向走,所以相當堅定自己的意志。也因為這樣,凡事都靠自己,必須獨立。」這種獨立、勇往直前的性格,正是研究者必須具備的特質之一,而陳教授也以此要求學生,必須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不怕失敗的精神。所以,他常對學生說:「不要以為我說的就是對的。」就是希望學生勇敢甩掉窠臼,開創新的研究格局。

17年的美國經驗

「到美國念書,非常興奮,講台上的教授,就是在台灣念的教科書的作者!聽他們講課,發現他們能夠把很複雜的內容講得很簡單,上完課就非常清楚。這就是『一言以蔽之』的功夫。其實,如果真的懂,就能用阿公阿嬤都聽得懂、簡單三兩句話講出來。所以我現在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訓練學生。」

四年後,陳教授拿到博士學位,心中曾思忖:回台灣是否會有發展?而他當時還是無法確定台灣產業是否需要他。「後來有幸進入了一個很多人都夢想進去的貝爾實驗室(AT&T Bell Labs),在那邊碰到很多各個領域的世界高手,亦師亦友,互相切磋。整個環境很開放、多元,同時也鼓勵並支持研究者去開創新的領域。」

「在美國工作的這段期間,尤其是在國際標準制定委員會裏,學會怎麼和反對你的人議論、溝通。」陳教授笑說:「不過,白天再怎麼吵,一但收工,大家還是若無其事地一起吃飯聊天,這是『就事論事』的涵養。所以那時,我不但學會如何據理力爭,也結識到很多好朋友。」這樣一待,就是17年,陳教授也在電機資訊工程領域累積了相當豐富的學術與實務經驗。

然而,17年後,又為什麼會選擇回到台灣?陳教授感慨地說其中一個原因是母親過世。「當年自己毅然決然離開台灣,等到自己也當人父,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父母的心情。母親的過世,讓我決定回台灣試試看,也能多花點時間與父親在一起。」因此,陳教授於2003年回到台大任教。

不斷自我詰問的人生

回國後,陳教授除了教學,也建立、主持「多媒體處理及通訊實驗室」,逐步開發多媒體信號處理技術及傳輸系統,以支援數位攝影機、數位電視、監控、資料檢索及社群網路服務等應用。「發展一個技術,剛開始可能是從學術角度出發,但是,當技術發展到某個程度,我就會想怎麼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層面上。畢竟電機是一個工程領域,也就是要做出實際的東西給人用。」

「做研究講究創新。」至於如何培養創意,陳教授表示:「很簡單,養成自我詰問的習慣,不斷問自己:我做這個東西做什麼?這東西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而研究過程遇到困難、會卡住是很正常。Research,就是re-search,需不斷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真正問題找得出來,答案就出來了。所以,有沒有找『對』問題,真的很重要。」

研究卡住時,檢視是否找「對」問題,亦如在人生卡住時,其實也可檢視我們是否在做「對」的事情。陳教授不諱言,因背負家庭責任與長輩期許,他亦曾如常人以經濟掛帥,讓自己的生活喘不過氣來。如今,經過人生的歷練,陳教授淡定地說:「人的價值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凡事盡人事、聽天命,安分守己,把家庭照顧好,老老少少都平安,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