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橘色科技:從綠色科技到橘色科技

100/10/12 瀏覽次數 27370
更完整的科技使命

綠色科技中的綠色,象徵的是環境,致力的是如何節能減碳,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而橘色科技中的橘色,表達的是人文,藉其色溫顯現生命活力,關懷的是如何追求幸福健康的生活。因此,從綠色到橘色,是反省科技的發展如何能更完整地確保生活的環境品質,以及追求生活的健康幸福;從綠色到橘色,不是科技發展目標的轉向,而是更完整的任務展開。

為什麼綠色科技之外還要發展橘色科技?根本的關聯在於生活品質是人們和所處環境彼此互動的結果。特定的物理與社會環境提供了可能的生活方式和內容,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也會影響與建構生活的環境。綠色科技從環境的危機中覺醒,強調生存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然而,若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意識型態還是像過去一樣,持續地耗損所生存的環境,則綠色科技僅是危機處理式的治標,不能治本。因此綠色科技必須搭配橘色科技的建立,才能更根本地落實。

橘色科技是成功大學王駿發教授所提出的理念,希望呼籲全世界更多有志之士,從綠色科技到橘色科技,甚或從綠色運動到橘色運動,加強人本科技的研究和提倡,讓科技真正帶給人類健康幸福與人文關懷。橘色科技涵蓋:老人健康安全照護與疾病預防、兒童健康安全照護與疾病預防、受災戶天然災害防治與救援、低收入家庭照護與關懷、身心靈障礙照護與關懷、人文素養的提升等。橘色科技甚至可以再延伸為橘色經濟、橘色設計、橘色產品、橘色空間等(引自維基百科)。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若把科技的目的理解為服務人們追求生活價值的工具,科技和人文之間的關係就更容易聯想。其實,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早已在不同科技知識領域中落實。例如,工業設計從早期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講究符合人體工學與認知模式,以求安全和有效率的設計,演變到當前重視美感價值與風格表達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

商業的市場機制早就認清出錢的是老闆,要以客為尊,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到體驗經濟的時代。工業管理科學也在一次大戰時,就知道人們工作的動機和學習的潛能,視人為資源而非生產工具。最近新興的智慧生活科技的生活實驗,主張創意設計應從人(信念、價值)、環境(科技、文化)、活動(生活、行動)的整體互動來理解。

科學界傳奇人物Freeman Dyson在《二十一世紀三事》(The Sun, The Genome, The Internet: Tools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書中,夢想使太陽能、基因工程、網際網路通力合作,打造出未來公義的社會,並主張人類必須把倫理加諸於科技發展之上,也是強調人文是科技的基礎。

這些不同領域的發展,因為與人發生關係,自然共同關心到人。這種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是科技發展的基本價值,而橘色科技的推動,就是人文主義與人道主義科技發展的積極實踐。

失控的進步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早已是人類文明史中的常談。然而,因為(科學與人文)知識系統的分化而分離,科技的自我發展性有時會脫離人性的終極關懷,為科技而科技般「失控的進步」。因此必須時時有意識地反省科技發展的價值和策略,橘色科技運動就是致力於此。自工業革命之後迅速發展的現代高科技社會,尤其應如此。

「如果你要表達對工業革命抹滅人性的不滿,希望以一個最明顯的圖像凸顯對人的壓迫,在電影〈摩登時代〉裡,卓別林呈現的是一個超越時代的意象,他讓自己卡在一個滾動的大齒輪裡,就像在巨大的時鐘裡,或是大型機械工廠的一部分,在無止境的轉動中飽受折磨。」(引自《超級關係》Superconnect

回顧最近兩百年來,人類文明的進步主要在於科技的發展。18世紀,工業革命取代人工,代之而起的是機械工業、紡織工業、汽車工業,及至最近的電腦通訊科技、生物科技等。兩百年來科技的發展,確實帶來了科學進步、經濟發展,但也造成了物質化的結果,以及貧富懸殊、地球暖化等問題。

地球暖化 過度工業化的代價是過度地耗損能源,以及汙染導致自然環境的破壞,綠色科技就是對環境友善的科技,目的在於減低人們經濟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以維護自然環境和資源。綠色科技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目標,解決方法也講究符合社會公平、經濟允許和環境健全的準則。

金融風暴 相對於工業發展對環境耗損的代價所喚醒的綠色科技運動,這兩百年來的科技文明,以及所催化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卻兩極化貧富差距。正如經濟學家Fred Hirsch在《成長的社會限度》書中的警告:「科技無論怎麼發展,都無法讓全世界的人普遍享用到。」政治學家Robert Lane在《市場自由的失樂園》提出近兩個世代以來,罹患嚴重憂鬱症的比率已經增加3倍以上。

心理學家David Myers在《矛盾的美國:富裕時代的精神飢荒》中更揭示,物質富裕並沒有帶來對等的主觀幸福感,反而我們的心理健康正在嚴重退步。富裕的現代人選擇越多,卻在競爭與爭取的社會價值上,導致空前的不快樂。結果像過度複雜的衍生性金融產品,不僅不能使窮人買到房子,反而導致整體的金融風暴,其威力可比2004年印尼海嘯的傷害。

恐怖主義 由於交通縱貫與全球化,人們高度的交流也面臨不同文化的相遇和衝突。樂觀者如政治科學家Francis Fujuyama,認為若世界政治和經濟系統能夠聚合,則相異文化價值觀也能融合。然而,悲觀者如政治科學家Samuel Huntington,則預測繼續分歧,宣布世界瀕臨「文明衝突」的邊界。911恐怖主義攻擊像是證實他的預言,猶如「不習慣的真實」(unconventional truth)中地球暖化後的災難一樣地震撼。

911事件揭露了資本主義和國防主義不對稱的文化衝突,攻擊重點紐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廈,分別象徵著資本主義和世界政治軍事權力核心,顯示那個恐怖活動是一種文明衝突的反映。這種文明情結夾雜著不平衡、不對等、不公平的國際政治權力運作,形成回教文明和資本主義文明的衝突,也是回教基本教義和基督文明的對抗。

911事件已經超乎政治與經濟的議題,而是不同文化共處的態度,背後的衝突更是人本的議題。James Canton把恐怖主義的安全防護與未來能源和氣候變遷,並列《超限未來10大趨勢》(The Extreme Future: The Top Trends That Will Reshape the World)。

新文藝復興

幸褔經濟學 許多經濟學家開始反省,人類經濟的發展所追求的價值為何?例如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倫敦經濟學院 Richard Layard等學者,所提倡的幸褔經濟學的興起,就在於強調幸福健全的社會,應有助於親密社會關係的發展,而不是過度物質競爭和科技效率。

多元文化的共榮 文化與思想家Richard Nisbett 在《思維的疆域》(Geography of Thought)中主張,世界可能無法避免聚合而非繼續分歧,但這聚合不是完全依靠西化或東方化而是一種新的、根據社會制度和價值觀混合的認知型態。實驗文化心理學家趙志裕與他的同事也證實,多元文化的經驗將助長創意能力,尤其對不同文化持開放與學習的態度。

幸福經濟學提倡放下爭取物質性的生活價值,而重拾社會關係的品質和發展;文化心理學主張多元文化與文明的分歧和共榮,如何因為更開放而在不同的文化更有追求幸福的創意、發展更優秀的智慧。這股人文價值的覺醒,共同強調增進彼此關懷,促進人們幸福健康的社會機能,而橘色科技的運動就是人文價值的實踐工程。

關愛的文明價值 著名的地理生理學者Jared Diamond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書裡,剖析為何人類社會的演變在不同的地域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指出各地人種並非智力不同,而只能發展出最適合當地生物和地理環境的文明。作者提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各大洲的「自然資源」(也就是生物地理)本來就分配不平等,所以導致各地社會的發展在起跑點上就有落差;「槍砲、病菌、鋼鐵」三者是歐洲白人得以建立現代化社會並強加至全世界人類的主因。

Diamond以更為寬廣的視野,檢視歷史上文明的衰頹與延續之因,為「進步」重新定義。《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Collapse)一書試圖從中尋找出這些文明最後滅絕的原因和模式。除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的支持等因素之外,他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個社會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如何。一些文明社會沒落了,另一些社會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得以存續發展。

《思維的疆域》的作者Richard Nisbett對於長久以來東西方思想和行為的差異,也提出地理與經濟的文化深層基礎。人們如何在相異文明下彼此關懷以共同追求幸福快樂,是人本主義主要的價值。

橘色科技的出發就在於持續實踐人本主義科技的基本價值,而具體的任務是透過科技更具體積極地實踐社會對於弱勢人們的關懷,共同追求幸福的價值。橘色科技是新文藝復興的引擎,是人文與科技的跨領域整合,是增進彼此關懷,促進人們幸福健康的社會機能。

跨領域整合 相對於Edward Wilson嘗試整合自啟蒙時代以來分離的人文、社會、科學,以求《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的企圖心,橘色科技是積極於人文與科技的跨領域合作的實踐工程。經由這些分散在不同領域的共同努力,有待像綠色科技的運動,形成規模效應才能有系統地落實,也希望呼籲更多科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工程師及各方有志之士,從綠色運動到橘色運動,加強人本科技的研究與提倡;由科技、設計,到政府、社群、產業的「生活實驗」與「開放創新」的實踐,讓科技真正帶給人類健康幸福與人文關懷。

綠色與橘色並茂 從綠色到橘色,除了借鏡於綠色科技興起的運動外,更是整體地反省科技對於人類文明推動的目的,尤其在工業革命之後所衍生的文明與生活的衝突,如何保護以及永續人類的生存環境,以追求健康和幸福的生活,也就是綠色與橘色並茂。當前除了綠色科技之外,更應發展橘色科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