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甘蔗蟾蜍

102/05/30 瀏覽次數 11238
外來物種使本土物種發生適應性變化的具體例子並不多,因此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深受矚目。

七十年前,澳洲蔗農從美洲引進甘蔗蟾蜍(Bufo marinus),希望控制幾種甘蔗的害蟲(例如金龜子),可是不但沒有達成目標,反而造成重大的生態衝擊。

其實甘蔗蟾蜍叫「巨蟾」才適當,因為成年雌性重達2.5公斤,身長26公分。牠們體內會製造劇毒,集中在長滿了疙瘩的背部皮膚與頭上的兩個毒腺裡,而牠們的肌肉、骨頭、內臟、卵、蝌蚪也都有毒,招惹或是捕食牠們的動物除非天生異稟,不然就遭殃了。

最近澳洲雪梨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甘蔗蟾蜍對蛇類的影響。由於蛇能夠吞食的獵物,與頭、顎的尺寸有關,而蛇頭的大小又與體型成比例,於是科學家推測:體型小的蛇,根本吞不下「巨蟾」,因此甘蔗蟾蜍對小蛇不會有什麼影響,體型大的蛇就難說了。

研究團隊選了四種蛇研究,一種體型小,不可能吞下「巨蟾」,另一種吞得下,卻不怕牠們的毒液,另外兩種體型大,吞得下,但是會中毒。研究人員測量博物館收藏的這四種蛇的標本,發現不受「巨蟾」影響的兩種蛇,體型與頭∕身比例在過去七十年內沒有一致且持續的變化。另外兩種蛇,要是獵食「巨蟾」就會中毒,牠們的身子卻變得越來越長,可是上下顎張開的幅度卻越來越小。換言之,「巨蟾」對這兩種蛇產生了天擇壓力,使牠們朝向無法吞食「巨蟾」的方向演化。

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