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餐旅的科學與技術:透視餐飲衛生
103/02/05
瀏覽次數
16735
柯文華
|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系
食物中毒知多少
何謂食物中毒?吃了東西,拉肚子?其實食物中毒的判定有一定的程序。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定義,因食用相同的食品導致二人或二人以上產生相同症狀,並由可疑檢體或環境檢體分離出相同類型的致病原因,就稱為一件食物中毒。但因攝食肉毒桿菌或急性化學性食物中毒,即使只有一人也稱為一件食物中毒。
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細菌、病毒、天然毒素、化學物質等,也可能包括物理性的異物如小石頭、頭髮等的入侵。一般發病潛伏期,細菌型的是1~2天,毒素型是數分鐘至數小時,視食入汙染食物多少而定。
食物中毒菌
臺灣地區夏季炎熱、高溫多溼,是許多微生物繁殖的季節,一旦保存不當,就可能造成食物的腐敗。一般造成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是「生、熟食交叉汙染」、「熱處理不足」及「烹調完食物放置在室溫環境中過久」,這些都是夏日易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易感染食物造成中毒的微生物如下:
腸炎弧菌
腸炎弧菌在許多沿海國家,如臺灣、日本、東南亞各國、英國、荷蘭及美國,都是常見的食物中毒致病菌。臺灣四面環海,海鮮及水產品相當普及,因此腸炎弧菌是臺灣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第一名。腸炎弧菌的汙染主要是夏日炎熱致使菌種繁殖,且經交叉汙染所造成。海鮮器皿、刀具、抹布等受到過菌種汙染,若未再經過妥善的清潔,就可能造成汙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國內僅次於腸炎弧菌的食物中毒菌,常在肉製品、乳製品、生菜沙拉中出現。這種細菌主要存在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化膿傷口中,汙染是因為個人的衛生不佳所致。這球菌具有毒素,雖經高溫也不易去除,惟有注意個人衛生,才是預防之道。
仙人掌桿菌
易造成仙人掌桿菌中毒的食物是中式食品及米飯製品,主因是烹調後未立即食用。臺灣便當常以米飯為主食,若未能在2小時內食用完畢,且未熱存於攝氏65度以上,就易引起中毒。因此民眾購買便當後應立即食用,業者也應注意熱食的保存。
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廣泛存在於動物界中,可藉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主要是食入受汙染的肉品、蛋品、乳品等高蛋白食物,一般藉由高溫就可殺滅。
肉毒桿菌
肉毒桿菌不同於一般微生物般好氧,因此存在於厭氧的環境中,諸如罐頭食品、真空包裝、醃製食品等都易造成這種病菌的繁殖,且致死率高。民國99年至100年間,臺灣地區多起肉毒桿菌中毒的主因都是食品的真空包裝不良,因此民眾應選擇優良廠商所製造的真空包裝食品、罐頭食品及醃製產品,食材應掌握新鮮、煮熟的原則。
諾羅病毒
每年的10月至12月間是諾羅病毒感染的高峰期,主要造成流行性腸胃炎,是目前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它的傳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且廣泛,而且病毒顆粒非常少量就可致病。人類是唯一的帶病毒者,透過糞口途徑傳染,例如接觸到病患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患曾接觸過的物體表面,吃到或喝到汙染的食物或飲料。易受汙染的食品有即食食品、沙拉、三明治、冰品、水果、生鮮魚貝類等。洗手是減少病毒感染的最佳方式,如廁後、進食或者準備食物之前都應徹底洗手,飲用水、食物也要煮沸煮熟。
化學物質的中毒
化學物質的中毒可分成天然及人工合成的物質中毒。天然物質常存在於海產類的產品中,類過敏食物中毒是魚肉解凍後遭受汙染,產生大量組織胺所致。此外,常見的有河豚毒素及熱帶性海魚毒,在日本,河豚需有合格廚師才可販售,且魚類須購自信用廠商。人工合成的化學毒物方面,若攝食量不多,可能造成慢性中毒;一旦攝入過多,則會產生急速中毒現象。
在食品添加物使用方面,業者使用添加物須標明,民眾也要選擇合法及食品標示明確的廠商,才可免於中毒。在農藥中毒的預防上,應多選用當季蔬菜,外觀漂亮的蔬菜不一定可靠,需多元化採購,時常更換廠牌則可減少風險,蔬菜應使用大量清水清洗,多選用有吉園圃標誌的。此外,清潔劑使用須正確,消毒劑須放置於安全處,必要時需上鎖管理,分裝須標示清楚,避免以食物容器盛裝。
物理性的危害
一般最常見的物理性危害是異物掉入,異物包含頭髮、指甲、戒指、玻璃等。預防方法是對員工實行教育訓練,採購時須注意包裝完整,食物製備時要小心異物掉入,廚房照明宜加掛燈罩,餐飲從業人員應戴口罩、頭罩,不可戴飾物,並使用金屬探測器檢測產品。
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預防食物中毒須注意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調理前徹底洗淨雙手,若有傷口或身體不適,應暫時離開與食品接觸的工作崗位。食材要新鮮,所有農、畜、水產品等食品原料及調味料添加物儘量保持新鮮,且須購自合法廠商。此外,要避免交互汙染,尤其是生、熟食要分開處理。且所有食物須保持熱食恆熱、冷食恆冷的原則,超過攝氏70度以上細菌易被殺滅,7度以下可抑制細菌生長,-18度以下細菌不能繁殖。
食物應徹底清洗,調理及貯存場所、器具、容器都應保持清潔。工作人員衛生習慣良好,且工作過程謹慎小心,則可避免疏忽造成的食物中毒。隨時注意可能發生食物中毒危害的因子,多一分準備會減少一分災害。
應有正確的衛生規範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與環境衛生,是預防食物汙染與食物中毒最有效的方法,餐飲從業人員都應遵守下列規範:注意保持手、頭髮、指甲、衣服的整潔,不可配戴飾物,避免工作時抽煙或咀嚼食物;穿戴乾淨的工作服、工作帽及口罩,工作前、使用廁所後、手摸口鼻及頭髮後都須用肥皂確實洗淨雙手;接觸生食後都應洗手;咳嗽、打噴嚏時應遮掩並避免向著食物,且須洗手。
洗淨雙手是製備餐飲前最重要的步驟,製備前、製備中及製備後都須注意衛生要求。
製備前
選購品質新鮮、包裝完整且標示清楚的食材。前處理過程尤須注意避免交叉汙染,買菜時就應把熟食和海鮮、肉類分開放置,在廚房裡準備兩套刀和砧板,分別處理生、熟食。接觸生的肉類、海鮮後,都要用溫熱水和肥皂把手、砧板、碗盤洗乾淨,絕對不可把煮熟的食物放在裝過生肉類或生海鮮,且尚未洗乾淨的容器或碗盤裡。
清洗順序是乾貨→蔬菜→肉類→海鮮,從較乾淨食材清洗至汙染可能性較高的食材。另外,不要在室溫下解凍食品,可以把需解凍的食品在前一夜放在冷藏室中解凍,也可用流動冷水或微波爐解凍。需要醃泡調理時,也在調味後就置入冰箱中泡製,且需妥善包裝。
製備中
每種食物都須烹煮到適當的溫度,一般食材的加熱溫度最好達攝氏74度,且持續15秒。烹調烤肉及牛排時、內部溫度至少須達65度,整隻家禽則要煮到85度,絞肉烹調溫度須達72度。再加熱的醬汁、湯料和肉汁一定要煮到沸騰。剩菜需熱透,溫度至少達75度以上。惟有加熱完全才可避免微生物滋長的危險。
製備後
食物若需熱存,須在60度以上,若需冷存,應在兩小時或更短時間內放入冰箱,需要冷凍的食品應以每餐的分量分別包裝。用較小容器分別盛裝剩菜或需冷藏的食品,以便能在冰箱中迅速冷卻。冰箱不可塞得太滿,應保持適當空隙,並至少每星期清洗一次,以確保食品安全。
認識餐飲衛生評鑑
在工商業的社會中,「外食」已經成為許多人主要的飲食方式。據餐飲業估計,全臺灣每天中午有近900萬人依賴外食,你我可能都是外食族的一員。如何選擇衛生的餐廳,吃得安心,成為你我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臺灣屬於多溼的亞熱帶區,入夏後氣溫常飆達攝氏30度以上,各種微生物易繁殖,食品也容易腐敗變質,若不特別注意飲食衛生,易發生食品中毒。
在歐美的餐廳評鑑方式中,較知名的有米其林(Michelin)、查家(ZAGA)等,主要的評鑑項目包括菜色、服務、衛生等項目。在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為了強化餐飲業者衛生自主管理,參酌國外做法也設立餐飲業的分級管理制度,以餐飲業推行的良好衛生規範(good hygiene practice, GHP)為評核的法規依據。
GHP是食品(餐飲)業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售或使用食品添加物的作業場所、設施及品保制度都須確保衛生、安全與品質。目前仍以觀光旅館及宴席餐廳為主,其他餐飲業者可自願參加。餐廳經評核小組針對烹調作業場所、員工個人衛生、廁所衛生及用餐場所現場評核後,給與「優」及「良」級,獲認證的餐廳可把標章貼在門口,使民眾能更清楚地了解餐廳衛生的優劣情形,實施至今已有3年。102年度更評鑑早餐店,以確保民眾從一早開始就可吃得安心。
目前衛生局例行性稽核轄區內的餐飲業者都須符合GHP規範,然而優良餐廳評鑑是建構在GHP上,通過的標準較例行性稽核嚴格,期以提升餐飲衛生品質,保障民眾健康,同時增加業者的營收,達到民眾與業者雙贏的局面。
此外,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是世界各國公認食品衛生最具成效、最具預防性的自主管理系統。衛生署自2009年8月起開辦「餐飲業 HACCP 衛生評鑑制度」,以確保食品從農場到餐桌全程品保監控的制度。餐食製造業,例如營養午餐製造供應商,目前已強制實施。此外,餐飲服務業,例如國際觀光旅館,也持續推廣中。希望藉由這些衛生稽核制度,提升餐飲業者的餐飲衛生自我管理能力,使民眾真正吃得衛生與安全。
深度閱讀
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2013):http://consumer.fda.gov.tw/
戚祖沅、郭家維、鄭維智(2012)100年度臺灣地區食品中毒案件分析,
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
3
,138 -144。
許婉貞、陳清美、鄭維智、馮潤蘭(2012)100年度餐飲衛生評核成果,
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
3
,181-184。
許朝凱、蕭欣宜、鄭維智、馮潤蘭(2011)餐飲業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衛生評鑑成果,
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
2
,77- 82。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4年2月,494期,32 ~ 39頁
中毒(7)
沙門氏菌(3)
肉毒桿菌(8)
諾羅病毒(3)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07/31
缺牙可能加深法令紋?拔牙後如何避免齒槽骨流失?補骨粉是必要的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什麼?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02
神奇美麗與庸俗醜陋之隔:也談幹細胞研究的相關問題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