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洋環境與保育:引言

104/12/07 瀏覽次數 4811
海洋是生命之母也是環境的根源,孕育著無數的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在海洋中誕生的,至今所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海洋就占了33個,顯見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雖然浩瀚寬廣,但禁不起人類的予取予求。海洋環境一旦受到破壞,要再恢復則相當困難。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科館)秉持著「愛海、親海、知海」的理念,致力於海洋科技知識的推廣及海洋環境的保育,以達到永續海洋為目標。這次專題報導以海洋環境與保育為主題,由本館同仁撰寫,除傳達海洋環境知識外,也引導讀者了解海科館在海洋保育上的努力。

深海因難以接觸而充滿神祕感,隨著科技的進步,深邃海洋的神祕面紗也逐漸被掀開。科學家發現在這冰冷、壓力非常大的黑暗國度裡,有著各種外形奇異的深海怪客。〈迷人的深海生物多樣性〉介紹一些罕見的深海生物,期望藉由這篇報導,大家能珍視海洋深處生命的繽紛之美。

珊瑚礁中有超過25%的海洋生物物種棲息,是海洋中單位面積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多、生物量最豐富的生態系,常被比喻為「海洋的熱帶雨林」。珊瑚的美是有目共睹的,但她是一種脆弱的美,禁不起氣候變遷及人為汙染的破壞。近年來,氣候變遷的影響日漸顯著,海洋休閒活動也蔚為風氣,珊瑚白化和珊瑚礁被破壞的事件時有所聞,促使各國政府逐漸重視並著手改善復育珊瑚礁棲地。

珊瑚礁復育並非單純地把復育種苗移植至海底,而是必須了解復育棲地生態系的組成結構,才不至於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東北角珊瑚礁的現況與復育策略〉敘述本館同仁如何以無性生殖方式,利用分株移植、種苗培育和群聚復育的策略,在台灣東北角進行珊瑚礁的復育。

外來物種的入侵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在海洋上,境外移入的海藻與原棲地的海藻產生光線與空間的競爭,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結構,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2012年3月初,台灣北部近海海面上漂浮著體積龐大的藻團,掩蓋了海岸的潮間帶,甚至布滿漁港,影響船隻進出。這些堆積如山的黃褐色海藻並非生活在台灣海域的種類,而是來自溫帶海域的一種可漂浮在海面上生活的銅藻。〈外來海藻的生態衝擊〉除了說明這銅藻事件對台灣海域環境的影響外,也討論其他海域所受到的外來海藻的衝擊,藉此提醒國人應重視這群異軍突起的海洋生物。

地球上蘊育著各式各樣的生物,這些不同的生物常有獨樹一格的外形與生活習性。而經常被引用來說明這些生物獨特的外形與生活習性的理論,就是達爾文的演化論。〈進化原來也是退化〉一文以科學教育的態度說明,當達爾文使用evolution這個詞彙解釋各種生物長久以來的演變,為什麼中文書中卻使用了「進化」、「退化」、「特化」、「演化」等詞彙來說明這個概念?讀完這篇文章,您會了解為什麼「進化」也是「退化」。

坐落在基隆市八斗子海濱的海科館,藉著各項展覽、教育、研究和蒐藏活動,呈現與詮釋有關海洋科技的發展及應用、台灣海洋文化的形成、海洋生態的演化,以及人類與海洋的關係。當您參觀完海科館的展示內容,相信會更了解海洋,進而更愛護海洋。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