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政治(五):太平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 政策規範效果恐有限

103/07/03 瀏覽次數 7899
新聞報導

攸關國際漁業資源發展與太平洋漁業管理的重要會議,「第十屆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年會(WCPFC)」,於2013年12月2日至6日在澳洲凱恩斯舉行。本屆會議達成幾項共識,包括備受關注的大目鮪(Bigeye tuna)、黃鰭鮪(Yellowfin)、鰹魚(Skipjack)等「熱帶鮪魚養護管理四年期間」的新措施,限制圍網漁業在2014年使用人工集魚設備(簡稱FAD)的使用時間,延繩釣大目鮪漁獲限額減少10%等減緩過漁的對策以及禁捕黑鯊(Silky Shark),加強管理非法捕撈漁獲與轉運「洗魚」等不法行為,對漁業政策帶來些許變化。

由於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鰹、鮪類漁獲最主要地區,以2012年為例,高達261萬噸,佔全球年產量六成以上,因此中西太平漁業委員會決議的一舉一動,不僅對從事漁業捕撈的國家產生衝擊,也對歐美、日本等大量消費漁產地區帶來市場供需價格變化效應,當然也對中西太平洋居於漁業弱勢地位的小島國家造成影響。

不過外界對本屆年會結論內容,以及是否願意解決過漁問題的決心多表懷疑保留態度。特別是會議未能作出強化鮪魚管理措施,以及限制不得新建圍網船、縮減延繩釣船數量等決議,歐盟執委會表示遺憾。長期監督、關注海洋資源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更嚴厲抨擊本屆會議未採取必要行動,僅通過疲弱的措施。

綠色和平組織發言人Sari‧Tolvanan指出,漁業大國在會議中重提陳腔濫調的計畫,意在能持續在此區域大量而過量的捕撈,恐難以改變過漁的現況。

而委員會各國對太平洋地區鮪魚資源關注程度與政策執行的能力,未來是否出現變化,也是會議之外值得關注的焦點。例如被日本媒體稱為「鮪魚交涉官」的日本水產廳次長宮原正典(Miyahara Masanori),雖然有豐富的漁業談判經驗,在此次會議中也發揮影響力,訴請各國不要再無限制增加大型圍網船,並期待委員會對大目鮪、黃鰭鮪資源惡化必須加強管理等。但在宮原正典會議結束後回國不久,即遭到調離所熟悉的漁業談判主戰場,轉任農林水產省顧問。日本媒體針對日本水產廳這紙人事命令多有揣測,認為這意味著日本漁業政策面臨兩難,因為日本一方面大量撈捕各類鮪魚,同時也是最大的鮪魚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又要兼顧永續資源,如何妥善提出漁撈政策,難度甚高。

至於我國在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的處境,以委員會所顯示的各種資源數據及貢獻度來看,僅次於日本、美國與韓國,我政府官員雖努力投入資源永續議題的討論上,但參與此次會議的民間組織綠色和平發現,本次會議可見到以中國為首的東亞漁業強權,阻撓太平洋島國的漁業資源管理提案,而台灣做為中西太平洋最具實力的漁業強權之一,並未積極支持重要保育方案,加上各漁業大國對鮪魚捕撈數量限制難有共識之下,中西太平洋漁業資源枯竭的困境將越來越嚴重。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洗魚(fish laundering)」是指掩飾超額捕撈的非法手段。由於海洋資源長期遭受過度捕撈,而面臨資源匱乏的問題。各國透過參與國際海洋組織,共同協約,針對特定海域、魚種可補撈數量進行限額,期望能夠遏止過漁的問題。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漁民會利用將魚船、魚獲量登記在他國名下、將魚貨轉讓給非我國籍漁船,或者虛報漁場等方式來擺擺脫漁獲限額的規定,概稱為洗漁。

以台灣為例,依據我國《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規定,從事洗魚者將「處六月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下罰金。」

為何一些關注環境生態的組織和國家會強調須加強法規限制?主要原因在於,過去全球漁業資源出現供需不平衡現象。因為食用人口增加,長期以來各國對於漁貨需求不斷提升,也致使海洋濫捕情況越趨嚴重,最終導致海洋生物多樣性嚴重衰退。

由於漁業資源被視為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科學家認為必須透過維持生物多樣性來維持既有的食物鏈關係,才能維持生態系的永續發展。而為了有效維持海洋生態永續發展,目前國際作法首重減少漁撈強度,也就是採取限制作業船數、訂定漁獲配額、禁漁區及禁漁期等措施。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洗漁的問題,國際組織也建立一系列的管制措置,包括建立漁船名單制度、管理魚貨產銷流程、監控漁船作業狀態、漁船配置觀察員掌握實際魚貨資料、公海查核作業等作法,以維繫海洋漁業資源永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
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審校: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