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河魨毒及麻痺性貝毒:河魨毒的中毒與治療

96/11/06 瀏覽次數 16906
一般所謂的魚類食物中毒,絕大部分是因食用不新鮮魚貝類所引起的細菌性中毒或魚肉腐敗而造成的中毒案例。然而,有時吃極新鮮的水產品也會中毒,因為這些水產品本身就含有毒素。這些毒素統稱為海洋生物毒,在海洋生物毒中,最為人所熟悉的應屬河魨毒。

臺灣曾在1977年外銷義大利的香魚片中,因混入有毒的河魨魚肉,造成一名義大利人和一名比利時觀光客中毒死亡。其後,偶爾有類似的食物中毒事件發生,且死亡率頗高。在臺灣、日本、香港、中國大陸、泰國、新加坡、美國等都發生過中毒案例。

在日本,河魨是當做傳統食品食用的。河魨肉的價值甚高,餐廳把河魨肌肉部分以生魚片的方式做成美味的高級料理。

1909年日本學者田原首先把河魨毒命名為 tetrodotoxin(TTX),但直到1964年,幾個不同研究小組才同時提出河魨毒的分子式是C11H17O8N3。河魨毒主要是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具抑制呼吸的作用,會引起呼吸肌麻痺,對胃腸道也有局部刺激作用,並可使血管神經麻痺,引起血壓下降。河魨毒的檢測方法,目前常使用的是小白鼠的生物毒性檢定法。河魨毒劑量表示法是老鼠單位,1老鼠單位代表使20克的小鼠在30分鐘死亡的毒劑量。

河魨毒也是極其珍貴的生物藥品原料,經萃取純化後價值更高。河魨毒目前正開發用來替代現行通用的麻醉藥品,且無任何副作用,經高度稀釋後的河魨毒素滴液也可應用於戒毒。

臺灣的中毒案例

1994年1月,在彰化地區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有5 個人共食不明魚種的魚卵,其中4人中毒。那批魚卵是從彰化沿海捕獲的不明魚種取得。有2人於食後1小時發生頭暈、口唇及四肢麻痺的現象,接著呼吸困難、嘔吐及喪失意識。另1人由於進食較少,症狀較輕微,於食後2小時僅唇舌麻痺,最後全身麻木。把這3位患者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以度巴明(dopamine,或稱多巴胺)及氧氣治療6天後康復回家,另2人資料不可考。

上述有紀錄的3位患者,就醫時經血液學和一般生化檢查都屬正常。把患者食用的殘餘魚卵依河魨毒的生物檢定法測其毒性,得知魚卵每公克含有150老鼠單位的河魨毒。

1995年6月,新竹地區發生一件食物中毒事件,有一對夫婦煮食雲紋蝦虎中毒。這批魚是從竹南中港溪捕獲的。二人在食後1小時發生頭暈、口唇及四肢麻痺的現象,並有呼吸困難、嘔吐和全身麻木的症狀。其中婦人因攝食較多,症狀較嚴重,經新竹省立醫院治療數日後才康復回家。把患者食用剩餘的3尾魚體依河魨毒的生物檢定法測其毒性,得知毒性值範圍是肌肉4~24老鼠單位/克,頭部5~120老鼠單位/克,內臟7~84老鼠單位/克。

1999年11月,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接獲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通報4名罹患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病例。這4名學生在吃完午餐約1小時後,陸續發生口唇、舌、顏面等部位麻痺現象,並逐漸擴散至頸部及四肢,且呈現運動失調、身體飄浮、嘔吐等症狀。其中一名症狀較嚴重,送院時已呈半昏迷狀態,轉入加護病房,經血液透析及支持治療後病情才轉穩定。由這幾位學生的症狀、治療情形及學校所提供午餐的菜單,研判這次事件應是午餐中的香魚排含有河魨毒所引起的中毒事件。

2000年7月,在嘉義東石有一位民眾在當地餐廳用餐後,就出現嘔吐、頭暈、嘴麻、手麻等症狀,經就醫診所向衛生單位通報後的調查,發現當天曾食用炒螺肉,其中毒極可能與螺肉有關。經檢驗剩餘螺肉,測得檢體中含有118老鼠單位/克的河魨毒,中毒的螺類經鑑定是大玉螺。

2001年4月,在金山鄉外海作業的漁船,因食用自行捕獲的不知名螺類,導致5名大陸漁工中毒,送醫急救。所吃的螺類經鑑定是素面織紋螺與球織紋螺,河魨毒毒量分別高達730老鼠單位/克及490老鼠單位/克。

2002年2月,屏東新鄉鹽埔仔一位漁民,因食用自行捕獲的海螺後,感到唇、舌、面及頸部有刺痛感,並有暈眩症狀而送醫急救。這次中毒事件的毒螺經分析後有3種,分別是橙口榧螺、臺灣榧螺和平瀨榧螺,河魨毒毒量分別是149、35與58老鼠單位/克,毒素主要蓄積在肌肉中。

2002年5月,高雄市一對夫妻食用親友從澎湖海域撈獲的不知名螺類,2小時後,發生嘴巴與手腳麻痺、上吐下瀉、頭暈神智不清、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其中一名患者不幸死亡。剩餘的螺類轉送至行政院衛生署藥物檢驗局檢驗,檢測出長約4~5公分的疣織紋螺具有河魨毒320老鼠單位/克,以及粗果織紋螺具有河魨毒386老鼠單位/克。

2004年4月,晁欣號6名船員在東沙島海域捕獲不知名的螺類,燙熟食用後半小時出現麻痺、昏迷、噁心、嘔吐、運動失調、語言障礙等嚴重中毒症狀,其中兩人不幸身亡。中毒螺類經鑑定是織紋螺科的橡子織紋螺,螺體和病人的血液、尿液檢體經檢驗,發現造成這次中毒事件的物質是河魨毒,且螺類樣品的消化腺與肌肉平均毒量分別高達2,048和2,992老鼠單位/克,總平均毒量是5,188老鼠單位/個體。

2005年10月,小硫球群島發生一起因食用疣織紋螺而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67歲的患者在食用後出現麻痺、昏迷、語言障礙等典型中毒症狀。剩餘螺類樣品經送驗,發現造成這次中毒事件的物質是河魨毒和少量麻痺性貝毒,個體毒性範圍介於63到474老鼠單位/個體,螺類樣品的中腸腺與其他部位平均毒量分別是296和382老鼠單位/克。

其他國家的中毒案例

除了臺灣,許多國家都曾發生河魨毒中毒的案例,包括日本、中國大陸、泰國、孟加拉等國家,其中以日本統計的案例較完整。因日本把河魨生魚片當做餐廳的高級料理,管理較嚴格,統計也最精確。在最近10年,日本因食用河魨而中毒的死亡率約8.3%,案例大部分是漁民自行捕獲的河魨類魚種,由漁民自己宰殺烹飪後食用而中毒,鮮少在餐廳因廚師的料理不當而造成。

日本人生食河魨肝臟,而肝臟一般是有毒河魨最毒部位之一,因而易造成食物中毒而死亡。做為河魨生魚片的魚種虎河魨,目前大都是養殖提供,這些養殖的虎河魨通常已不具毒性。因此,日本衛生單位厚生省自1983年推行食用河魨管制以來,死亡率就降至個位數。

孟加拉在1998年發生食物中毒案例,有8人食用橫紋多紀魨,造成5人死亡,他們的中毒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嘴唇麻痺、胃痛伴隨著嘔吐。在食用2小時後,症狀就出現,且隨時間增加症狀也更加嚴重。有2人在送醫途中就已死亡,剩下6人送至醫院後有3 人陸續死亡,最後僅有3 人痊癒離開醫院。

在中國,自古代就有食用河魨而發生中毒的事件,但中毒事件的紀錄並不完全。2002年6月文昌市發生河魨中毒事件,進食人數3人,中毒3人,死亡1人。漁民自漁船上捕獲河魨,自認懂得這魚種的毒性及料理,經處理後和西仔魚混在一起煮熟與家人共享。食用1小時後,開始有人出現中毒症狀:口唇、舌、四肢發麻,手無力,噁心、嘔吐等現象。該漁民在進食的同時飲酒,病情最嚴重,經過約3小時後死亡。

另外,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喜食織紋螺,但25年來不斷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已有16人死亡,其中以1978~1979年中毒頻率最高。在泰國,曾有人因食用馬蹄蟹而中毒的案例。患者的中毒特徵很像河魨毒或麻痺性貝毒的症狀,經長時間研究發現馬蹄蟹體內同時含有河魨毒及麻痺性貝毒。此外,美國在2000年記載有10人因食用河魨而死亡,其中4人在夏威夷。另有記錄2位荷蘭水手食用南美產河魨肝臟而死亡。

河魨毒的中毒症狀

對體重50公斤左右的人而言,河魨毒的半致死劑量約為10,000老鼠單位,換算成精製的河魨毒素則相當於2毫克,毒性相當於氰化鈉的1,000倍以上。

河魨毒的中毒症狀,依中毒患者所攝食的劑量、年齡及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根據日本學者從輕症狀到重症狀約可分為4級。

第1級,依據患者攝食的河魨毒總量,初期症狀約在10~45分鐘出現,且可能持續3~6個小時。其中毒症狀分神經症狀及消化道症狀。神經症狀包括嘴唇、舌頭及咽頭感覺異常,味覺錯亂、頭昏眼花、頭痛、發汗、瞳孔收縮,同時伴隨消化道症狀如流涎、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

第2級,神經肌肉症狀,包括更明顯的皮膚感覺異常、四肢末端麻痺、瞳孔擴張、瞳孔和角膜喪失反射能力及呼吸困難。

第3級,神經肌肉症狀,包括咽喉麻痺造成吞嚥困難和痛苦、昏睡、肌肉運動能力失調、飄浮的感覺、中樞神經和肌肉神經癱瘓。呼吸和心臟血管方面,包括低血壓、極低血壓、血管舒縮被阻塞,心臟的跳動症狀包括竇性緩脈、無收縮心律、心跳過速、房室結傳導異常、發紺、臉色蒼白和呼吸困難。皮膚症狀有鱗狀皮膚炎、瘀斑現象出現。

第4級,包括呼吸衰竭、極度低血壓、喪失肌腱反射能力。儘管有些病人表現精神能力受損或變成昏睡,但大部分病人在死亡前都保持神志清醒。通常包括呼吸肌肉的進一步麻痺現象,出現在中毒後6~24小時內。若病人可以支撐超過24小時,通常預後良好。

除了上述症狀,有些病例報告含有不平常的特徵,如高血壓、腦神經性尿崩症。這些會產生高血壓的患者,經實驗發現其本身就帶有高血壓和副交感神經較敏感的特徵。

河魨毒的治療方法

截至目前為止,河魨毒尚無有效的抗體或解毒劑可供使用,因此河魨毒中毒患者的治療目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臨床症狀如未有嘔吐現象,則可施予催吐處理,以減低毒量的吸收。必要時提供洗胃處理,洗胃時可添加2%的碳酸鈉和活性碳以中和及吸附毒素。若患者未發生呼吸衰竭現象,應不會造成死亡。但患者若已產生明顯的肌肉無力現象,則應隨時準備放置氣管,插管提供氧氣,並以人工呼吸器幫助呼吸。

對於嘔吐嚴重的患者,則須補充足夠的體液及電解質。而對血壓降低的患者,除了給予靜脈輸液外,必要時應給予升壓劑如阿托品的藥物。另外曾有人建議使用具乙醯膽鹼作用的藥物,但其效果仍未確定,因此現今仍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若患者能度過中毒後的24小時,且無併發症產生,通常會順利復原。

河魨毒的預防

到目前為止,河魨毒的檢測須在有特定設備的實驗室中才能完成。通常採用生物檢定法,尤其是利用小鼠的檢定法,因小鼠價廉且易於得到,一般是以腹腔注射的方式測出毒量和致死時間的關係。

國內以往發生的河魨毒素中毒案件,都是因為不明瞭自己吃的是河魨(河魨種類有數十種之多),或是吃到其他非河魨但含有河魨毒素的食物(如織紋螺、蝦虎魚、螃蟹)而中毒的。因此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魚類、螺類。

在一般的烹飪條件下,河魨毒具熱穩定性且不易分解,因此在食用時千萬不要以為加熱後食用就不會中毒。同時更應避免食用毒性較大的內臟部位,必要時應禁止出售和食用河魨魚。

在河魨毒的預防上至少要做到下列3點。首先是避免攝食河魨,如欲攝食河魨,應先確定魚種,並經「有效地去除其內臟組織及皮膚」等適當調理,否則應避免攝食。其次是不食用來源不明或非平常食用的水產物,以免誤食有毒的魚貝類。當不幸中毒時,應先使患者嘔吐,把胃內容物排出,並緊急送醫急救。

另外,如果因食用未知魚類產生中毒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免因中毒嚴重,產生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衛生署和漁業署已把有毒的生物製成圖檔,公布在網站上或已印製成圖冊,提醒一般民眾在食用上注意安全,歡迎查看。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