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事油汙汙染對治之道

105/08/01 瀏覽次數 2215
人類使用海上載具從事運送、研究與探採等活動,雖然便利卻也成為海洋汙染源。台籍貨輪「德翔台北」號自2016年3月10日起擱淺在新北市石門海域,25日船身斷裂,船體重油外洩,造成石門海域生態破壞,並影響大台北魚貨供應。船上載有約242立方公尺的燃油、37.5立方公尺潤滑油及35立方公尺廢汙油水及614個貨櫃,若船隻翻覆,沉於海中的的船體,其燃油及化學物質污染需4到5年方能復原。

溢油事件發生時,若能第一時刻掌握海面油污於未來數小時至數天的擴散變化及影響範圍,對於應變人員採取應變處理作為有決定性影響。當「德翔台北」貨輪擱淺事件發生時,環保署就運用油污染擴散模擬系統,依現場海氣象條件預測24小時內油污染洩漏時的可能影響範圍。該模式就曾成功運用在2013年澎湖外海發生的「坦克號溢油事件」。所謂的油污染擴散模擬系統,主要利用美國ASA公司發展的OILMAP軟體,用於模擬溢油之漂移(advection)及擴散(diffuse)等過程,其結果可作為溢油應變準備與處理的參考。

因船難而引起的油汙汙染該如何處理?近年來預防海洋汙染的國際組織以及防治技術研發有長足進步,1967年3月一艘賴比瑞亞籍的油輪Torrey Canyon號擱淺於英國Scilly Lsle五浬外,造成海事史上最大油汙事件,因而促使防止船舶汙染國際公約(英語: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From Ships,簡稱MARPOL)的制定。其後陸續有各種公約制定,包括國際海事協商組織於1982年成立了控制船舶汙染的IMO公約,以及為管理《油輪船東自願承擔油污責任協定》(TOVALOP)而成立的「國際油輪船東防汙染聯合會」 (The International Tanker Owners Pollution Federation,ITOPF)。該組織也為會員處理清除海上油污提供專業性的幫助,進行損失程度的估計,索賠分析,制定應變方案,提供諮詢、培訓和情報服務等事務。

台灣在海洋汙染緊急處理與防治的措施,也包括海洋環境監測與制定海洋防治計畫。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王樹倫教授表示,台灣藉由研發的海洋環境自動化監測系統所取得的資料,了解掌握海洋環境資訊,並進行有效的防治策略。包括結合現有的流體動力模式、溢油動態模擬、水質擴散模式、化學物質擴散模擬等,可對海洋環境有整體了解與掌握,也可預測未來的可能變化情形,提升海洋環境保育的有效作為。定期做海洋汙染防制演練,記錄各地海流狀況,利用軟體模擬狀況,例如引流、隔離油汙等防治計畫,可以減少油汙事件的損失。(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王樹倫∣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

名詞解釋

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是聯合國處理海事的專業機構,建立于1982年5月22日。前身為1958年正式成立的國際海事協商組織,現擁有135個成員國。該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加強海運安全,防止海洋污染。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