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遺傳資源:畜產種原資訊網
95/09/05
瀏覽次數
13207
李世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黃鈺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畜產種原
畜產生物種原涵蓋甚廣,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動物又分家畜和家禽,植物分為飼料作物與牧草,微生物則有畜禽動物消化系統的微生物,與糞尿堆肥發酵中的微生物。
當人類試著馴養捕捉回來的野生動物時,就啟動了馴化動物選育的第一步。古人憑著經驗得到哪些物種可馴服圈養、哪些動物肉好吃、哪些鳥禽常下蛋、哪種糧草牛羊愛吃又生產繁茂,如此代代相傳。雜糧與牧草漸以人工方式生產,而馴化了的動物則成為家畜與家禽,被人類大量繁殖。因此產生了乳、肉、蛋、皮毛、役用、寵物等不同用途的家畜與家禽,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也緊密地依賴家畜與家禽的飼養。
由已發掘的世界文化遺址可以得知,距今1萬5百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有牧養羊,9千5百年前中國地區就有圈飼豬,9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有馴畜牛。人類約在6千年前,就已開始馴馬騎乘,而東方「馬戰車」的使用,可由器皿、文字、圖像的記載遠溯自商朝時代(1450~1050 B.C.)。至於家禽方面,印度河流域在9千年前已開始養雞。中國淮河與秦嶺以北地區,挖掘到距今約8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一批豬、狗、雞和牛的家畜(禽)遺骸。關於鴨與鵝出土文物的出現則較晚,主要在南亞地區。
利用電腦選育
當前我們所擁有的畜產種原,是歷經數千年人擇與天擇後,所獲得的生物寶藏。數千年來這些種原伴隨著人類度過各類天然災害,如流行瘟疫、地震、大風雪、旱災、水災等,能存活下來的才會被選留繁衍後代。雖然畜產種原的近親配種、品種間雜交甚至屬間雜交,在很久以前就用來生產特定目的的家畜禽,如役力用的騾子是馬和驢的屬間雜交種,但是這些育種方法多是以經驗法則為依據。家畜禽遺傳育種理論的建立與應用,直到1900年之後,才開始有系統地彙整與推衍。
1918年費雪‧朗諾發表了親屬相關係數的理論,稍後萊特‧喜威爾研究出以路徑係數計算親屬係數等的學理,為家畜禽育種立下了基礎。結合這些理論並把它們應用到家畜禽遺傳育種的實務工作上,則首推1930年代的拉喜‧杰倫,他推導出估算育種價(家畜禽的成績單)的方法,可說是家畜禽遺傳育種研究的開山鼻祖。
家畜禽的保種,攸關人類未來糧食的供給與文化傳承,有賴全民的關心與重視。畜產種原資訊網收集了各式各樣的相關資訊,希望藉由資訊網路的建立,提供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種原保存與利用的管道。
1940年代,海偌‧藍隆博士以最大遺傳改進量為目標的加權計分方式創立了選拔指數,針對禽畜高經濟效益的多項性狀同時進行選拔,這種選育方式對肉畜的選拔影響十分深遠。此外,康乃爾大學韓德生‧查理博士提出的最佳線性無偏估測方法,隨著1980年後電腦處理資料能力的進步,發展出包含家族成員性能的複雜資料統計,大大提升了選拔的準確度。
隨著人工授精及生殖科技的發展,家畜禽生產性能的改進,到了本世紀更是快速地發展。以蛋雞而言,目前已可達1日產蛋1粒的境地。過去1年長不到90公斤的豬,如今在5個月內就可養到100公斤。再以乳牛為例,20世紀初年產2千公斤牛乳的乳牛已屬不錯,然而經一世紀的改良,年產1萬公斤的乳牛比比皆是,這些成就如果沒有電腦是無法達成的。
畜產種原消失中
世界各國的本土性家畜禽種原已急遽減少,有些甚至瀕臨絕種。西元2000年世界農糧組織的家畜禽遺傳資料庫,載錄了30種已馴化的哺乳類及鳥類(如豬、山羊、綿羊、水牛、雞、鴨、鵝、狗等),共計6,379個家畜禽品種,其中4,183種載有族群數量,740種已絕種,1,335種(32%)面臨瀕絕的危機,平均每周就有兩個品種自地球上消失。
臺灣本土性豬、牛、羊、雞、鴨、鵝和鹿等家畜禽,被先民以粗放方式飼養,而擁有抗病性、耐粗性、耐熱性和特殊風味等優點。例如桃園豬的多產性、黃牛的耐熱性、水牛的抗外寄生蟲特性、山羊的多胎性、土雞的優質肉特性、菜鴨的高產蛋性與鵝的耐粗性等,都曾是重要畜產業生產用品種,具有本土性產品風味與特色。然而在追求高經濟收益的衝擊下,因生長速率不如外來品種而逐漸被淘汰,目前僅有土雞和菜鴨仍被農民商業生產應用。
資訊網
家畜禽的保種,攸關人類未來糧食的供給與文化傳承,有賴全民的關心與重視。畜產種原資訊網收集了各式各樣的相關資訊,希望藉由資訊網路的建立,提供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種原保存與利用的雙向溝通管道。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電腦技術的快速進步,讓原本的種原資料庫型式由單機版走向網路版,透過網際網路快速傳輸的服務,讓種原資料庫變成一個可攜式的無牆種原圖書館。臺灣畜產種原資訊網由畜產試驗所於1995年建立,網址是http://www.angrin.tlri.gov.tw。
初期網站是提供種原分布圖供農政單位參考,並結合民間社團力量推動「畜產文化之旅」活動。諸如具教育性的知性篇、啟發創作性的感性篇、休閒觀賞性的生活篇、以及飼養管理性的經營篇等復育保育活動,不僅有助於社會大眾了解畜產種原近況,且提供保種場和民間飼養場進行基因交流工作,共同為畜產種原保存與利用做更合理的規劃。2000年後更加強圖文與影音播放功能,讓世界各地人士能透過全球資訊網,快速取得我國的保種資訊。
資訊網的規畫是以物種為類別,作第一層的超連結。除了本地種原圖像的收集外,各式種畜影像、保種人才、保種方法的實驗操作等,都在收集整理之列。此外,也陸續收錄臺灣畜產種原,各種不同生活行為的聲音,建立「臺灣畜產種原聲音資料庫」,並比較家畜禽間鳴叫聲音的歧異度。計收錄雞、鴨、牛、羊、馬與豬不同成長期的鳴叫聲音,轉製成數位化聲音,進行頻譜分析,提供網際網路線上播放與下載功能。
隨著內容與需求的增加以及觀念的更新,2000年以後,種原資訊的收集已不再囿於「本地種」或「在來種」,生產線中「好的」遺傳資源都需要保存避免流失。如何從廣大畜群中找出「好」種畜禽,正是「畜產種原資訊網」持續宣導保種資訊外,另一項主要推動的工作。
使用網際網路整合種原實驗室資訊與田間保種資料,建立種原資料庫,可即時提供多樣化種原資訊。畜產種原網未來擬透過網際網路資料庫,完成國家種畜禽育種資料的整合、分析,交換與定期備份,建立種畜禽育種資料庫線上分析與資料倉儲整合應用處理系統,並積極加強畜產分子生物資料的整理、提供與充實,以更新現有的種原資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