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端午節談昆蟲(七):「街角遇見蟲」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

104/11/09 瀏覽次數 4338
<b>為什麼是昆蟲</b><b>?</b><br /> <br />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多樣性,生命現象包含營養、運動、感應、生殖,各有其特色,形成變異。而變異是生物演化的資源,在天擇作用下產生多樣性物種、族群、生態系。昆蟲種類繁多,佔動物種數的75~80%是眾所皆知。在2003年掌握的資料中,有些昆蟲學家估計昆蟲種類可能有800萬種,但現在全世界已知的種類僅約95萬種,因此估計昆蟲種類數是一門學問。目前各方專家推估臺灣物種數量約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已知物種已超過3萬6千種。其中昆蟲部分就佔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因此臺灣昆蟲物種數可能至少有3~4萬,或甚至14~20萬以上(楊正澤,2015)。楊正澤2003年為桃米文教基金會出版簡介昆蟲學,以簡化的五言句法,摘要式表現昆蟲學的生命現象及各類特徵,列出如下表:<br /> <br /> <b>「百變昆蟲族</b><b>&mdash;</b><b>我們的鏡子」</b><br /> <b>繁茂生命樹,百變昆蟲族,人類自省悟,自然得救贖。</b><br /> <b>昆蟲大家族,敦親動植物,美哉小身影,征服跨水陸。</b><br /> <b>體分頭胸腹,飛行有四翅,移行有六足,銼吮刺吸咀。</b><br /> <b>視聽嗅氣息,騙逃嚇攻擊,越洋大遷徙,生存求第一。</b><br /> <b>(</b><b>註</b>: <b>楊正澤</b><b>2003</b><b>年</b><b>6</b><b>月為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昆蟲探索特展」所著,後經</b><b> 2003</b><b>年</b><b>12</b><b>月為桃米文教基金會修改。</b><b>)</b><br /> <br /> 其中「敦親動植物」及「銼吮刺吸咀」是表達昆蟲的<b>營養</b>來源與取食方法;「飛行有四翅,移行有六足」、「騙逃嚇攻擊」及「越洋大遷徙」指出昆蟲在<b>運動</b>方面的特性;「視聽嗅氣息」是描述昆蟲<b>感應</b>環境的能力;「繁茂生命樹」及「昆蟲大家族」表達昆蟲繁殖能力及數量多的<b>生殖</b>特色。因此介紹生物多樣性,應該以昆蟲為材料最為適當。<br /> <br /> <b>昆蟲多樣性與人類生活</b><br /> <br /> 在校園或公園,甚至在自家庭院,蹲在地上觀察,往往發現一隻隻的小動物在其間穿梭,有蝸牛、蜘蛛,還有各式各樣的小昆蟲。這些昆蟲,你都認識嗎?牠們為什麼出現在這裡?在校園內,住家附近的小生態系中,牠們又扮演什麼角色?昆蟲是自然觀察的好素材,人類自古與昆蟲的關係無所不在,包含基本生活的食、衣、住、行乃至休閒育樂。<br /> <br /> 在「飲食」方面,世界各大洲共計113國有吃昆蟲的記載;另外全世界超過四分之三的人直接或間接使用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確定的昆蟲藥材之種類為17目70科以上,重要的蟲類藥用有家蠶、蟬、蜚蠊、胡蜂、蟋蟀等,目前甚至研究人類吃昆蟲的健康問題,使「吃昆蟲」漸為現在人接受。<br /> <br /> 在「衣著」方面,可追溯至「嫘祖教民蠶桑,治絲繭以供衣服。」至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但會紡絲的昆蟲不只是蠶,還有無翅亞綱的總尾目(Thysanura)之衣魚,用紡絲引導雄蟲來「吃」精胞,達到交尾目的;直翅目的蟋螽(Grylloacrididae)挖土洞吐絲固形,在土洞中越冬;紡足目(Embioptera)、脈翅目(Neuroptera)草蛉(<i>Chrysopa</i> sp.)、雙翅目(Di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的幼蟲均會紡絲結繭。<br /> <br /> 在「居住」的方面,人類現代生活利用自然界動物生存所演化出來的建築,稱為演化建築(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或演化材料(evolutionary materials),以昆蟲的巢材為結構及室內設計理念的仿生展示,是每一個博物館包括自然史及工業設計等展示主題之一,主要以白蟻、蜜蜂、胡蜂、螞蟻等社會性昆蟲為主。利用自然演化出來的概念可以節能,創意生活,豐富人類居住文化,所以以昆蟲為師設計建築成為「巢流」。<br /> <br /> 在「行動」的方面,許多學習來自昆蟲的「行動文化」,最為熟知的是機器人的研發。機器手臂是利用節肢動物的肌肉及神經系統控制關節的連接,使機器人手臂能全方位活動的基礎;利用昆蟲的六足運動模式,三點決定一平面,可以使機器人較平穩不間斷地快速前進。另外,翅的構造常被討論,其結構與飛行能力的生物物理學議題一直是熱門的研究題材,例如金龜子後翅fold and unfold提供太空科學中無人駕駛太空站或登陸在外星球自動展開的參考模型;用雙翅目昆蟲飛行概念設計的小型機器人可以應用地震救災及災害偵測。蝗蟲的跑跳飛(run jump fly)常是研究昆蟲運動行為的模組及機制的材料,尤其後足的跳躍。<br /> <br /> 在「休閒育樂」方面,由琴(吟唱興頌蟲為題)、棋(博奕養性蟲為棋)、書(差詞遣字蟲為師)、畫(圖藝彩繪蟲傳情),開啟現代生活中昆蟲之休閒利用。唐朝就有飼養蟋蟀欣賞鳴聲,到了宋朝才轉而鬥蟋蟀。與大陸鬥蛐蛐不同,台灣鬥蟋蟀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黃斑黑蟋蟀(烏龍仔);另外,台灣還有灌台灣大蟋蟀童玩。在藝術創作方面,齊白石、江寒汀的草蟲寫生畫,到現代李轂摩大師書畫中的昆蟲,皆能生動融入景象;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鎮館收藏國寶之一,「翠玉白菜」玉雕作品上的蝗蟲與螽蟴,有象徵「多子多孫」之意;余燈銓先生的裝置藝術作品有一座是孩童提水壺灌蟋蟀(土伯仔)的雕塑,座落在台中市自由路與公園路口最繁忙的一個角落,也是值得一看的佳作。(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br /> <br /> <span style="color: #800080">責任編輯:</span>楊正澤<br /> <span style="color: #800080">審校:</span>張萃媖<br />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