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系列電影每回推出,都備受矚目,也得到熱烈的迴響;從2007年首部曲到2011年第3集以來,票房不但席捲全球,且許多機器人迷已開始期待第4集。導演麥可貝(Michael Bay)─這位時常執導動作大片的名導─在片中大量運用特效,並以華麗、流暢、目不暇給的金剛變形過程,提供觀眾視覺上震撼。在首部曲中並加入了身為青少年的主人翁山姆(席亞拉畢福演出,Shia LaBeouf)與他略顯歇斯底里的父母間之互動,及山姆與暱稱大黃蜂的變形金剛間之情誼,其碰觸了青少年議題,讓此集不僅僅只是提供聲光效果;第2集幾乎為眼花撩亂之大車拼所淹沒;到第3集則加入登入月球的陰謀,增添了故事性與趣味;而第4集則已決定至中國拍攝影片,並預計於2014年6月上映。
就在大家以機器人電影來看待變形金剛系列時,一個弔詭的問題是:「變形金剛是機器人嗎?」變形金剛的基本外型是人型機器人,它可轉變成汽車,或是坦克、飛機等,但只要是外表看起來像機器人就是機器人嗎?以工程角度來看,機器人的定義是什麼?也就是說,機器人指涉的是怎樣的科技議題呢?在深入討論前,我們轉換一下,先談談人與工具間的關係─遠古時,當人類站起來後,隨之空出了雙手,這件事情影響相當深遠,因我們開始能使用工具,而大多四足哺乳類動物並無使用工具之能力;早期人類使用骨頭、石頭、樹枝等為工具,之後漸漸能駕馭牛、馬等獸力,當可使用長矛、弓箭之際,已算是能利用工具產生遠大於人力所及之能力;在漫長歲月後,工具史上重大事件即是18世紀英國瓦特(Watt)成功建造實際可行之蒸氣機,也引發之後的工業革命。蒸氣機的意義在於人類擁有具有巨大動力的工具,讓我們得以完成許多以往無法完成的工作,而為駕馭此強大工具,也讓控制技術隨之發展,直到近代,另一個重要角色「電腦」之出現,代表機器智慧的來臨,讓「工具」在面對變化與不確定的工作環境與程序時,具有一定判斷能力。
總結來說,機器人出現在當今工具史的後端,它具有可移動性(Mobility)和自主性(Autonomy),前者說明它必須會動,且具有一定靈活度,後者展示它能因應環境變化,運用智慧產生合宜的應對;由於它結合了動力及智慧,是我們所擁有的工具中最有能力的,雖然力量也許不是最強大,但試想一下,一部具有行動能力的電腦比起汽車、冰箱、智慧型手機等產品,它對我們的生活能產生多大的影響!
回頭來看,變形金剛符合機器人的定義嗎?就如同人類一樣,變形金剛和人類都符合機器人的定義,那人類是機器人嗎?這時我們需要啟動另一個定義:「機器人作為工具,本質上是機器,而機器與人的基本差異則是,機器沒有意識」。電影中的變形金剛是具有機器人外形的外星人,他們是擁有意識的,以此觀點來看,變形金剛不是機器人;他們也沒有遵守包括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的機器人三大定律(或稱機器人三大法則,註1);不過,以原著來看,變形金剛是外星人的機器人。也許他們仍然有他們所謂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但那又是另外的故事了。(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註1.機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定律: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定律: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責任編輯: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