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鐵」定有效–土壤與地下水復育工程新技術

97/02/04 瀏覽次數 26662
工業化加速了文明的發展,卻給環境帶來傷害。在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方面,最常見的是氯化有機污染物,它們來自工業界常用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溶劑。氯化有機物的比重大於水,如果滲漏到土壤中,會因重力而持續下沉,一直到難以滲透的岩盤或不透水層才會停止。而且,氯化有機物在滲透的過程中若遇到地下水層,會隨著地下水漫流,污染的區域會更加擴大,也嚴重影響當地水質。

為了拯救受污染的區域,土壤與地下水的復育工程技術相繼問世。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董瑞安教授主持的「氯化有機物在鐵還原環境中之生物與非生物共分解研究」計畫,就是探討鐵元素在不同的形態下對氯化有機物的還原機制,以及土壤微生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董教授表示,利用氧化還原反應,鐵元素可使氯化有機物還原脫氯以降低毒性,進而解決污染問題。土壤復育的方法可分為天然衰減與人工添加物兩種。天然衰減是利用土壤中既有的微生物進行反應,成本低但反應速率慢;人工添加物則是利用工程技術在土壤中設置反應性材料,成本高、反應速率快。

在人工添加物方面,較常見的是「透水性反應牆」。這種現地復育工程是先評估污染區的地下水流,然後開挖一條深溝,在溝內建造一面透水性的牆,使地下水流經這面牆。牆內含有鐵元素材料,可把氯化有機污染物轉變成無害物質,並吸附水中的重金屬,處理後的乾淨地下水則從透水牆的另一側流出。

在土壤微生物方面,董教授指出,微生物本身就具有分解污染物的能力,而在鐵元素與氯化有機物的氧化還原系統中,微生物能促使鐵元素循環再生,進而增加其分解能力。

為了提高土壤與地下水的復育效率,董教授研製一種以「奈米多孔基材」為零價鐵的擔體,並可加入鈀、鎳等具催化效果的金屬。這種擔體具有多孔特性,可製作成圓盤或其他特殊形狀,施工地點較透水性反應牆有彈性,除了增加反應活性外,也可不受地形、地質的限制。他表示,未來若能進一步了解微生物、鐵元素、氯化有機物三者之間的轉換機制,將可提升氧化還原系統的反應速率,降低目前土壤復育技術開發的限制。

深度閱讀
  1. 地下水與生態復育研究:http://www.epa.gov/ada/pubs/reports.html,05/23/2007
  2. 董瑞安等(2005)奈米鐵氧化物與亞鐵離子共分解四氯化碳與銅離子之研究,界面科學學會會誌27(1),65-75。
  3. 高志明等(2002)以現地透水性反應牆整治污染之地下水,環保月刊2(3),101-108。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