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幸福的科學與技術:幸福心理學

104/05/06 瀏覽次數 22851
臺灣在經濟發達之後,人們開始反思為什麼收入的增加並無法繼續提高幸福感?如果幸福是人一生追求的目標,那幸福感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要如何增加?近年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

幸福是什麼

到底什麼是幸福?如果有錢就會幸福,為什麼有些窮人會覺得自己很幸福,有些富人反而覺得自己不幸福?

心理學是研究人內在心理機轉的一門學問,心理學者認為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會相互影響與作用,因此人類幸福感的研究也是當代心理學者關注的主題。

目前心理學研究多數認為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是人對於生活滿意度的主觀認知,也是個人對於快樂、愉快、滿足等正向情緒,以及生氣、悲傷、不平等負向情緒的整體知覺。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生活現況愈滿意,正向情緒愈多,負向情緒愈少,幸福感就愈高。

正向心理學的興起

早期的心理學並不關注人為什麼會覺得幸福快樂,而是研究人為什麼會不快樂,因此以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療為主流,研究人的異常行為、不適應行為,以及如何協助心理不健康的人恢復健康。

近年來,心理學開始關注到人的正向主觀經驗、正向個人特質與正向機構,進而發展出正向心理學。正向主觀經驗方面是研究希望、快樂、樂觀、滿足、心流等正向情緒經驗。正向個人特質方面則是研究智慧、勇氣、人道、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等個人的長處與美德。至於研究如何在組織中讓人獲得正向情緒經驗、強調正向特質,並達成組織的目標,就是針對正向組織的研究。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對於人如何獲得幸福快樂的主觀經驗,以及如何進一步發展出幸福企業、幸福城市、幸福國家都有相當大的助益。

幸福感的來源

一個人會覺得自己幸不幸福、是否快樂,主要與生存的需求、人我的歸屬感、個人成就感3 種重要需求的滿足有關。對於開發中國家的人民而言,生存是最重要的事,只要能活下去就很幸福了。但對於即將進入已開發國家的臺灣而言,生存已不再是生活的主題,人我的歸屬感以及個人的成就感就成為個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覺得自己不孤單,不是一個人單獨存在,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這樣的人我關係滿足,不只來自我們與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也來自自己與朋友、同事、同學之間人際網絡的互動。

個人的成就感來自許多方面,包含: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事業上有好的表現、考了好成績、達成了一個目標、幫助了一個人等。雖然有些人會覺得只要不孤單,有家人朋友,這樣子的人生就夠了。但是,在心理諮商的實務中發現,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缺乏成就感,還是無法得到更高的幸福感。個人成就的累積與人我關係的品質,都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缺一不可。

臺灣人幸福嗎

行政院主計總處在2014年以美好生活指數進行臺灣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結果在0~10分的綜合指數中得到6.93分,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6國中排名第18,在亞洲還優於日本與韓國。此外,這次調查加入臺灣幸福特色的評選,結果發現12個幸福元素中,「生活便利」是幸福元素之首,「健保」、「美食」、「好山好水」、「言論自由」則是2至5名。有趣的是,青年首要的幸福特色是生活便利,高齡者則是健保,可見不同人生階段對幸福要素的認知可能並不相同。

調查也發現,15~24歲與65歲以上民眾的生活滿意度較中間年齡層高。15~24歲是臺灣人在中學與大學求學的階段,也就是高中職生與大學生的幸福感較已出社會工作的人高。這顯示從學校畢業後,要面對的生存壓力、經濟壓力、職場要求、人我互動的複雜性、責任的來臨,都會讓人的整體幸福感下降。

在一生中,做任何事情最大的成本,有人說是投入的本錢,其實不然。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在七、八十年的歲月中,錢賠了,可以再賺回來,只有時間用掉了,就再也回不來,這就是人要珍惜美好時光的原因。愛要即時,珍惜幸福、創造幸福更要即時。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

既然幸福感是一種對於生活滿意度與情緒的主觀心理感受,就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幸福感會受到個人心理特質的影響嗎?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具有正向思考習慣與正向情緒的人,會有較高的幸福感。可見,培養個人正向思考與保持正向心理情緒有助於提高幸福感。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不同的文化對於幸福感的定義並不相同,華人與歐美人士對於幸福的界定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華人社會中,個人的幸福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在群體中被界定,也就是自己快樂是不夠的,要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快樂,個人才會覺得幸福。

因為幸福感是主觀的個人知覺,當然就會受到心理比較的影響。臺灣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對於社會與生活的要求也較高,比較時常常以歐美先進國家為基準。因此,臺灣整體幸福感的覺知受到標準較高的影響,人民要滿意也比較困難。此外,孔子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當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大時,個體就會產生相對的剝奪感,幸福感就會下降。因此,一個社會要提高整體的幸福感,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社會流動的機會,也非常重要。

提高幸福感的方法

要提高個人的幸福感,除了要能滿足生存的需要外,還要進一步滿足個人的人際需求與成就需求。此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幸福感,如希望與目標的達成、養成正向思考習慣、提高自己的情緒商數與逆境商數、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感恩與助人等。

希望就是相信自己的目標在未來會實現,建立自己人生的目標,並按部就班地實踐,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方法。研究發現,能過有意義的人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方向,能設定具體可行的目標,有助於提高個人的正向情緒。知足常樂是一種幸福,但是積極進取,向目標邁進,所得到的快樂與挑戰更是幸福!珍惜現有的一切,追求更進一步的挑戰,兩者之間並沒有衝突。

成就感不只來自於達成了某個目標,也來自於知道努力的結果為何,即使努力過後結果並不理想,但那種忘我的投入與努力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與幸福。我們要享受生活中的小確幸,也要追求生命中的大幸福。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不只有很多行為習慣不易改變,思考也有習慣性。有些人遇到事情習慣從負面的角度去看待,有些人思考時會以自我為中心、誇大後果、以偏蓋全,這些就是負向思考。正向心理學研究發現,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有助於降低負向情緒,並積極解決問題,而能提升幸福感。

現代社會的壓力很大,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需要更多的自我覺察。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保持正向情緒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幸福感。保持正向情緒,除了靠正向思考外,情緒的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覺察自己當下的情緒,才能有效控制情緒的表現。此外,具有舒壓的習慣,如運動、休息、睡眠、交友、休閒活動等,都有助於維持正向情緒。

生活在社會之中,許多的意外與逆境可能隨時出現。提高自己的逆境復原力很重要,漸進式地提高自己的抗壓力,是比較合適的策略。人從挫折中成長,而在成功中累積自信,因此成功與挫折都是人生重要的經驗。提高自己的逆境商數,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自我概念與自我成長。

人是群居的動物,一個人單獨想事情容易有盲點,因此需要良師益友;一個人單獨生活會孤單,因此需要家人、朋友;一個人單獨工作很難成功,因此需要團隊伙伴;人生一定會遇到困境,因此需要經營自己的支持系統。有助益的家人、朋友、尊長、同事是需要經營的,平時待人真誠、多互動關心,當處於逆境時,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有很多貴人可以幫助自己。

許多真正有大成就的人都很謙虛,因為他們了解成功不只是靠自己的努力,也靠眾人的幫忙。因此,許多大企業家在事業有成之後,把大部分的財富留給了社會與慈善機構,而不是子女。最有名的就是華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茲,他們都曾經是世界前三大富人,卻選擇把成就化為幸福與人們分享。心存善念、口出善言、手做善事,會讓自己更幸福。幸福是會感染的,如果身旁的人幸福,自己也會充滿幸福感。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快樂,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選擇積極進取、正向思考、智慧深思、正向情緒、感恩助人的人,才能讓自己幸福快樂。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