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成為更好的人–邱士華從臨床到實驗室

104/04/08 瀏覽次數 7392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吃到什麼口味。」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研究科邱士華主任說,電影《阿甘正傳》裡的這句話,完全切中他對人生的看法。自醫學院畢業後,邱士華從臨床到學術研究,走了一條和多數醫師不一樣的路徑。然而,他說:「這一切都不是規劃好的,我只是專心做好手上的事。」而這樣的人生態度與際遇,印證了當一個人能克己盡責,前方道路自然會開展的道理。
   
 現實的磨難   
 
    「從小不是特別優秀的學生。」邱士華說,但可能因為自己身為家中長子,所以很多事會自己打理,比較獨立。國中時,邱士華家裡發生變故,經濟陷入困頓,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必須長大,不能成為父母的負擔。「當時會想,是不是要早點出社會?或去念公費學校、技職學校,畢業就可以賺錢?總覺得自己要替家裡做些什麼事。」之後,他考上板橋高中,考量是公立學校,又離家近,便決定就讀。
 
    家裡發生變故後,邱士華目睹母親如何辛苦持家,下定決心要更努力。從高一開始,他非常積極,每天早上六點多就到學校,背單字、專心讀書,下課後去圖書館。當時,他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讓自己更好一點。也因為太專注於學業,簡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導致跟同學的關係有點疏離。而後,邱士華考進國防醫學院,他說:「家裡經濟不好,我能做的就是把書念好,國防醫學院是公費的,又有補助,去讀的話,完全不會給家裡帶來負擔。」
    「年輕時,家庭的變故,帶給我一段很好的人生歷練。」邱士華說,因為如此,他比同年齡的人想得更多。「其實從小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特別優秀。但家裡的事,讓我決心更努力,所以我一直給自己很大的壓力。『沒有壓力等於沒有能力』,我因此成長許多,也特別有抗壓性,對事情很執著,培養了勤勞刻苦的精神。」而他也相信,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多吃點苦,才能學會承擔。
 
 當下的努力  
 
    在校實習階段,邱士華說自己很幸運,能分發到榮總,畢業後也直接到榮總服務。「榮總就像一個大家庭,很多人都對我有深遠影響。其中,劉榮宏院長是在醫學和教育上給我最大啓發的人。」邱士華說:「劉老師不太說話,就是很認真,每天七點就到醫院,周末也會來看病人。他不會告訴你對病人要怎樣,就直接做給你看,是『身教重於言教』的好老師。真正的好老師,就是在言行生活中,讓你感受到風範。」
 
    「當住院醫師第4年,有一次,我和劉老師一起下樓,他跟我說:『你這人滿勤奮,要想一想將來要做什麼。』當時,我已在做愛滋病患合併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的研究,很興奮地跟他分享,他卻說:『不是研究的部分,而是你人生要做什麼。』」邱士華說,至今,劉老師的話還深深印在他腦海裡,不時就會想起。
 
    多年後,邱士華漸漸明白,劉老師其實希望他成為一名不一樣的眼科醫師。「當時,很多眼科醫師都會選擇自行開診所,而我卻開始在做研究,他希望我做研究的動機或精神能持續下去。」邱士華坦承,那個年代,是眼科醫師自行開業的黃金時代。而他當初之所以選擇眼科,也是考量家裡的經濟狀況,單純希望未來會有自己獨立經營的診所,以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只是,很意外地,中間開始做研究,發現自己很喜歡做研究。」
 
    1996年,邱士華已是總醫師,仍持續做研究。某次機緣,他帶著檢體切片報告去拜訪中研院吳成文院士。「當時自己很年輕,有ㄧ股勁,卻還不知道什麼是基因、分子生物、基因人類學、細胞怎麼培養……吳院士聽完報告,只問了我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要去念博士班?』我當場傻在那邊!吳院士提醒了我,我想問的問題,需要正規的訓練。後來,劉老師破例讓我去考博士班,我求學過程中,這兩位老師是我的貴人,對我的影響很深,假使當初他們跟我說:「做這個幹什麼?」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我了。」
 
 實驗室裡的醫師  
 
    在博士班階段,邱士華證實了愛滋病與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的關聯性。之後,榮總希望發展幹細胞,他因此有機會到國外進修。「榮總的老師們都很有遠見。幹細胞是未來醫學的重點,跟臨床的連結性也非常高。」邱士華說:「第1次出國是2002年到City of Hope學習幹細胞培養技術,不知天高地厚,傻愣愣,就盡量做。第2次出國是2007年去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猶如進入學術巨塔。雖然我已是副教授,卻有很大的挫折感,因為發現自己在研究上有很多不足,等於是開了眼界。」
 
    邱士華說,第2次出國的真正啓發,是看到頂尖美國科學家嘗試學習日本山中伸彌教授的實驗。山中教授首次證實只要用人的皮膚細胞即可做出「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iPSCs的功能與特性皆極類似人類胚胎幹細胞。也就是說,山中教授不用破壞人體胚胎即能在實驗室中建立多潛能性幹細胞,此項重大成就已於2012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邱士華從中獲得很多啓發,回國後就帶領團隊投入幹細胞研究,而後證實以往只能用皮膚作為iPSCs幹細胞主要來源,如今透過抽血,即能培養出人造幹細胞,研究成果登上《實驗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山中教授也來信祝賀,鼓勵他繼續向前邁進!

     人造幹細胞可自我更新,並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細胞。而以幹細胞分化成視網膜細胞,再植入人的眼睛,是目前國際認為治療末期黃斑部病變的有效方法。美國與英國主要以人類胚胎幹細胞來培養分化為視網膜細胞,且已進入人體臨床第2期試驗。山中教授目前也與眼科高橋政代教授合作,在日本進行以 iPSCs分化視網膜細胞治療之第1期臨床人體試驗。而台灣的相關研究則在動物實驗階段。邱士華說,現在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實驗室,就是希望發展出實際的技術成果。
 
    「從實驗室到臨床,從臨床病人回到實驗室,再經由實驗室,上到臨床、回到病人身上。醫療行為應該這樣生生不息、良性循環,才對病人有真正幫助。」邱士華說:「當眼科醫生快二十年,最近才真正體會到當醫生的責任。」因為很多人知道他在做幹細胞研究,所以有什麼想法或資訊,就會來拜訪他,與他分享、交流。邱士華很感激這些人,他說:「我深切地感受到人家對我的尊重,還有對我做這件事情的肯定和鼓勵。當初選眼科時,完全無法預料自己會念到博士,還有機會出國進修,當然也不知自己最後會成功還是失敗。」
 
    「人生都是在為成功尋找方法,不需要替失敗找理由,要把心力放在找方法來達成自己的目標。」邱士華說,而人生有很多階段,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到不同問題,沒有人可以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每個人能做到的,就是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迎接每個挑戰。「我很喜歡張忠謀在自傳裡說的:『不如一二。』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有一兩件事成功就值得高興了。」現在,邱士華秉持著「把握當下、克己盡責」的信念,期許自己能在高科技與醫療技術結合上盡一份心力。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