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上擠滿行人和商販的「虹橋」,正描述著宋代京都-汴京的盛況。半圓的弧線造型,宛如一道美麗彩虹,讓畫中的汴水不再孤寂。橋頭兩端的商家林立,吸引了不少人潮,使虹橋成為最具人氣的一顆明珠。在清明上河圖裡,虹橋就像為汴水戴上指環般地璀璨美麗。雖然今日虹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河上的拱橋仍然擁有吸引人們聚集的魅力。古今中外都一樣,水都義大利威尼斯城大運河上的麗都石拱橋(Ponte di Rialto),便是另一個明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材料科技不如今日先進的情況下,天然的石材往往是最基本的築橋建材。由於石材沉重及抗壓的特性,採用石拱做為橋孔的基本造型,普遍存在於古代歐洲及東方的橋體上。例如,距今兩千兩百多年前羅馬帝國時代建造的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便以半圓拱為基本形狀,透過3層拱橋的上層小拱及下層大拱連續不斷地重複出現,來彌平河流深谷的阻隔,把水運送到缺乏水資源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