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食品科技與安全:超臨界萃取的應用
98/09/07
瀏覽次數
33048
連培榮
|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孫傳家
|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民以食為天」是自古以來不變的原則。生物體為了延續生命與活動,必須不斷地攝取養分來製造並儲存能量。食物的處理方式也由天然生食、熱火烹煮,發展至加工調味,近年來更以「健康取向」而再度回歸天然與營養的大前提。因此除供給衛生、安全與品質規格化的食品外,「健康」與「營養」的食品處理技術,更是食品工業必須追求與努力的方向。
綠色超臨界流體
超臨界流體(supercritical fluid, SCF)是指物質在習知的固相、液相與氣相三態外的第四相。固相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液相雖有一定的體積,卻無固定的形狀;氣相則無固定形狀,也無一定體積。以二氧化碳與水為例,在常壓(1 大氣壓)下,可以使二氧化碳凝結成固態形成乾冰;也可使水氣化形成水蒸氣。
理論上,任何一種物質在某壓力與溫度下都能有類似的相變化,變化前後是具有不同特性的相。每一物質也都有一個特徵壓力及溫度,稱為臨界壓力與臨界溫度。當其溫度與壓力超越臨界溫度與臨界壓力時,便不會有相變化,其性質既近似氣相但非氣相、近似液相但也非液相。因已超越了臨界點,所以稱這區域為超臨界區,任何流體位處這區域中的都稱為超臨界流體。
追溯超臨界流體的源起,遠在 1822 年就有科學家首次報導了物質的臨界現象。19 世紀的化學家 Mendeleevn 曾針對高壓氣體的行為,有過詳盡的討論與研究。Andrews 並於 1869 年提出超臨界現象與狀態。
1879 年 Hannay 與 Hogarth 發現超臨界流體的溶解能力極佳,預測會是一種可在工業上應用的極佳溶劑。諸如在食品、藥物、化工與石油工業的萃取、化學純化、色層分析、化妝品、生物技術等方面,超臨界流體的應用已行之有年。1962 年,Zosel 首次提出了超臨界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技術,用於脫除咖啡豆中咖啡因的工業化製程。從此,超臨界萃取技術就成為眾人矚目的新分離技術。
萃取特性
二氧化碳氣體經加壓、加溫至超臨界狀態,便具備低表面張力、低黏度、高擴散性與高質傳效率的特性,同時因無毒、無色、無臭、具不燃性、不產生光化學反應、對環境友善、易於回收再使用等優點,是目前超臨界萃取技術中極佳的溶劑。
傳統天然食品、中草藥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多半採用溶劑或水蒸氣萃取的方法。但由於溶劑殘留與高溫水蒸氣易破壞組成等缺點,往往使中草藥的功效與價值大打折扣。再者因採用水蒸氣萃取的方式,獲得的有效成分多是水溶性的,對於原料中富含的大量油溶物,卻未能有效率地獲得。
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不添加有機溶劑,且在低溫(高於二氧化碳臨界溫度攝氏 31.1 度以上)下操作,是屬於綠色環保製程。同時這種流體在超臨界狀態下對欲萃取的溶質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利用來提取目標物。
脂溶性成分的萃取
二氧化碳因為無極性的關係,在萃取標的物的選擇上特別適合脂溶性的萃取物,如天然色素的辣椒紅色素、葉黃素,螺旋藻中的 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萃取紅辣椒,除天然紅色素外,同時可獲得辣椒鹼,這是抗腫瘤與鎮痛的有效成分;菊花、金盞花中的類胡蘿蔔素可廣泛應用在食品、化妝品與飼料添加工業中;螺旋藻含有大量
β
-胡蘿蔔素,是抗自由基的極佳原料;至於番茄中的茄紅素,則是極強的抗氧化物。
這些脂溶性營養素或藥物的萃取,傳統上多採用添加有機溶劑或高溫水萃的方式,其缺點除溶劑殘留與有效成分易遭破壞外,萃取率通常也不高。採用超臨界流體技術,可提升有效成分的產率達數倍至數十倍之多。
此外,天然香料因具有獨特、舒適與天然的香氣,人工不易合成。而高效率的超臨界流體萃取法,有別於傳統的壓榨法、水汽蒸餾法、揮發性溶劑氣提或吸附方式,可應用於芹菜籽、薑油、香茅油、茴香油、橘子花香、桂花、當歸精油、柑橘精油等的萃取或濃縮。
在保健食用油方面,因多數植物種子內含有大量油脂,傳統多以壓榨或溶劑萃取,但仍擺脫不了低得油率與有機溶劑殘留的重大缺失。若以超臨界流體萃取如大豆、花生、米糠、小麥胚芽、南瓜仔、葡萄仔、葵花仔或玉米胚芽,除可提高油脂的獲取率外,更因易於直接與二氧化碳分離,而省卻真空蒸餾提純分離的麻煩,又可節省能源。值得一提的是釀造啤酒所需啤酒花的萃取,因超臨界流體萃取法獲得的 α-酸產率,遠高於傳統有機溶劑萃取法,近年來在德國、美國、紐西蘭等國家已有商業化製程。
其他應用
超臨界流體在食品加工業上的應用,除了萃取技術外,還包括超臨界反應、超臨界色譜與超臨界微粉成形技術。超臨界狀態的流體性質特殊,具有在一般條件下化學反應所沒有的特點,例如降低活化能、增加反應速率、均相反應、降低催化劑活性、提高反應選擇性等,這些特性對於其在酶反應與食品工業中的應用有極大助益。
超臨界色譜層析也廣泛應用在食品業、環保業與醫藥界。它的原理是在超臨界狀態下利用溶解能力的不同使混合物分離,由於食品工業的萃取物中常是多成分組成,對於要求高濃度成分的萃取,更適合應用這項技術。因分離快、效率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強、檢測溫度低與範圍大,這項技術更是環保與經濟的方法。
此外,食品粉體的微細化多採用高溫噴霧乾燥或研磨粉碎方法,以降低顆粒粒徑與增大比表面積。惟高溫易破壞食品活性,研磨過程中除產生高溫外,粒徑分布也不佳。溶液超臨界快速膨脹法與超臨界抗溶劑法提供了另兩種在低溫、高壓下,可有效形成微奈米顆粒粉體的技術。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與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食品市場已由「量」的需求提升為「質」的精進。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工業製程將可滿足綠色、環保、營養、大量製造的需要,在健康的前提下,發揮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的優點,提供更佳、更多的食品選擇。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9年9月,441期,30 ~ 35頁
超臨界萃取(4)
臨界臨界壓力(3)
二氧化碳(135)
類胡蘿蔔素(6)
茄紅素(4)
抗氧化(29)
啤酒花(4)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3
熊寶寶考古學:自然、公民與道德、及性別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4/01/30
探索地球最古老的固碳機制
皮宏偉
|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2/26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