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一粒大種子–著名分析化學家賴再得
95/11/02
瀏覽次數
13657
翁鴻山
|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
踏進成功大學化學工程館,在大廳的左側你會發現一位終年佇立的長者銅像,面容雖然清瘦,但目光卻炯炯有神,那碑文寫著上頁的這一段話。是的,賴教授就是這樣一位令後輩敬仰懷念的學者!
賴教授是臺南市人,出生於民國2年。18歲(民國20年)時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自臺南州立第二中學(今臺南一中)畢業,旋即考入剛設立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應用化學科(今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前身)。當時的學生多是日本人,臺籍學生占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賴教授能躋身其中已經相當不容易,更難得的是他在學業上有出類拔萃的表現。
畢業後,賴教授隨即被南臺灣規模最大的澱粉廠聘用,以產學合作的方式繼續留在母校從事檢測及乾燥的研究工作。由於他的勤奮負責,受到教授的賞識,不久就被推荐到北部某糖業公司的關係企業擔任研究員,並且安排在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進行澱粉加工、乾燥、以及由澱粉產製葡萄糖的產學合作研究。隔年,該公司打算在花蓮興建一座葡萄糖工廠,賴教授於是轉往花蓮參與籌建工程。工作不到一年,因為當時日本政府要求優先發展國防工業,建廠工作被迫停止,賴教授也就束裝返回故鄉臺南。
在那個時候,賴教授的母系剛好有一「教務囑託」(相當於講師)的職缺,因為他在校的學業成績優異,而且研究經歷和績效俱佳,所以很順利地獲得這一職位,從此(民國28年)開始了他在成功大學四十寒暑的教學與研究生涯。隔年,學校新設立電氣化學科,他因表現傑出,被擢升到該科擔任助教授(相當於現今副教授)。賴教授是該校被聘任為教師的第1位臺籍畢業生,也是第2位臺籍教師(第1位是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林茂生教授)。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實在難得。
臺灣光復後,賴教授繼續留在學校服務。民國35年升任教授,42年轉回化工系,50年獲聘擔任系主任。次年,該校化工研究所成立,賴教授又身兼所長一職,直到61年才卸下這兩項兼職。由於賴教授在校內德高望重,且做事與行政能力都極受推崇,隔年又被延聘為教務長。67年,他堅辭該職,專注在化工系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上,直到73年退休。
學生時期的賴教授,除了課本和參考書外,對其他書籍也多所涉獵,尤其對西洋史更有心得。閒暇時,因為對照相有濃厚的興趣,他從最簡單的箱型玩具照相機及德國製的玻璃底片照相機把玩起,再逐步發展到最高級的單鏡反光照相機。從各種沖洗底片及印製相片用藥劑的調製、放大機的製作,到玻璃底片和塑膠底片的沖洗及相片的沖印,都是自己動手完成。他把衣櫥當做暗房,匿蹲在裡面進行沖洗及印製的工作,自己覺得樂趣無窮。他也曾親自幫母親拍照,因為捕捉到她莊嚴的神韻而感到滿意、自豪。
有了這種照相、放大及沖洗一貫化技術的根底,後來為了參加研討會發表論文時要用的幻燈片,賴教授當然就DIY了。他覺得使用全自動相機拍照,且送到照相館沖印,並無法享受到攝影與沖印的樂趣。
說到賴教授的教學魅力,曾上過課的學生都印象深刻。賴教授主授分析化學(包括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上課十分認真投入,講解精彩而且深入淺出,學生們都很尊敬他。他上課時從不需帶筆記,只偶爾會在口袋裡帶一張「小抄」,寫一些數據備用。
更有趣的是,他上起課來神采飛揚,講到興奮處,有時褲頭稍微下滑,他會習慣性地用右手把腰間的皮帶往上提,但動作往往過大,右肩也跟著大幅度地往上聳。遇到雙手沾滿粉筆灰時,他會改用雙肘去拉提皮帶。這個滑稽動作,可以說是賴教授的註冊商標,是學生們提到他時,常津津樂道的軼事。民國83年成大化工系友會舉行年會,也順便為賴教授暖壽,有位系友上臺表演這個逗趣的動作,頓時勾起大夥兒的迴響,全場捧腹大笑。參加那一次系友會是賴教授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民國40年代後期,學校經費非常拮据,而且研究風氣未開,研究環境的艱困是當今研究人員無法想像的。賴教授憑著堅強的意志力,用極簡陋的設備,開始進行鈾鹽溶液的極譜分析研究(請參見附錄)。
當時他和助理所使用的極譜分析設備,其實只是一個自製的滴汞電極、一個普通物理實驗用的可變電阻和一個電流計。他們以一個大玻璃缸,加一個電熱器和一個變壓器組裝成恆溫槽,再把從新竹玻璃工廠訂製來的陽極玻璃槽放在裡面,並且把自製的滴汞電極插在陽極玻璃槽中,就組合成一套可以進行恆溫極譜實驗的設備了。
分析時,推一下可變電阻以改變兩極間的電壓,等電流穩定後,由電流計讀取電流值,把電流和電壓記在一張油印的表格上。接著再推一下可變電阻,同樣地記下電流和電壓。如此,持續到電流不再改變為止。把這些電流和電壓的數據畫在方格紙上描成曲線,就得到一個極譜圖。像這樣的實驗工作,現在使用自動化的極譜儀,僅需費時約10分鐘,但當時卻需要花上半天的時間。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使用的乾燥箱還是一個裝著500瓦電燈泡的大木箱呢!賴教授在分析化學和電化學方面有深厚的基礎,因此在與鈾鹽相關的研究上,很快就有了突破性的成果。於是,兩年內連續在國內的英文期刊發表了3篇論文,接著又在國際著名的《分析化學》(
Analytical Chemistry
)期刊發表了2篇論文。當時(民國50年),很少有國內學者的研究論文能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因此當賴教授最初幾篇論文刊出時,報紙都以顯著的篇幅報導。一直到民國64年間的15年內,賴教授在國際著名期刊共發表30篇論文,成為國際化學界知名的學者。
賴教授的助理為了方便向訪客解說研究成果,把他發表的論文標題寫成海報,貼在實驗室的牆壁上。後來因發表的論文篇數太多,實驗室又太擠,海報沒地方貼,只好往下接龍,最後甚至垂到地面。系上師生對賴教授不凡的成就都非常敬佩,年輕的教師和研究生也多以他為榜樣,努力地從事實驗及研究工作。
賴教授不僅以身教感召了後輩投身研究,在系主任和所長任內,他也積極鼓勵年輕教師從事研究。他是一位先行者,在學界中點燃研究的薪火;他也像是一位園丁,在荒瘠的學術園地裡,默默地撒播研究的種子。在他持續的努力和影響下,成大化工系的學術研究逐漸蔚然成風,研究成果揚名海內外。
賴教授擔任系主任及所長時,適逢國際的化工教育大幅轉型。為了因應這一變遷,在教育方面,他除了著力於課程的規畫與調整外,也積極網羅優秀學者及選派年輕教師出國進修。
在這一段期間陸續邀請來訪的國際著名學者,包括東京大學宮內照勝教授(曾擔任日本化工學會會長、富士石油會社研究所所長)、山本寬教授(曾擔任日本化工學會副會長、能源研究所理事長)、廣島大學賴實正弘教授(曾任該校設校校長)、東京工業大學高島洋一教授、北海道大學小林晴夫和田中達夫兩位教授、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貝仲滋教授,留美學人休斯頓大學黃振榮教授與橡嶺國家實驗室魏欽宣博士等。這些學者專家對成大化工系教學範疇的擴展,以及研究方向的導引與風氣的形成,貢獻厥偉,影響至深。
除了注重教學,賴教授也積極鼓勵與倡導研究風氣。在他的規畫及促成下,我國第一所化工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分別於民國51年及58年在成功大學設立。如此,不僅奠定了該系發展的厚實基礎,從而培育了許多化工碩士及博士,陸續加入教學及研究的行列,使我國的化工教育得以急速發展,化工業界也能夠較積極地從事研發工作。在教務長任內,賴教授除了致力教務方面的改革和積極規劃成立研究所外,也極力設法提升全校的研究風氣,對於成功大學學術研究的發展甚有貢獻。
賴教授的成功,除了先天稟賦外,勤奮是最大的原因。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更需要額外的努力。他在自傳〈阿德的回憶〉中曾提到,他的身材瘦小而且講日本話時帶有臺灣腔調,教書時為了不讓日籍學生看扁,在上課之前花了許多時間準備、演練授課內容;上課時,他是採用專題演講的方式,並且盡可能使用最標準的日語來講課;指導學生做分析化學實驗時,他一定自己先做一次,並會沙盤推演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便學生發問時能迅速給予解答。在這樣的認真和努力下,獲得教授和學生們一致的信賴與好評。
從事研究工作,賴教授也非常盡責。為了儘快完成主任教授交待有關木臘漂白的研究論文,有一次颱風過境,臺南發生水災,學校附近鐵路下方的地下道水深及大腿,他也不顧危險,仍然推著腳踏車涉水而過,到學校時已全身濕淋淋了。結果那一篇論文被刊登在《日本化學工業雜誌》,是賴教授和其主任教授在日本一流學術期刊發表的第1篇論文。
有一則鮮為人知的軼聞是,賴教授曾把一篇有關極譜的研究論文投寄國內期刊,但被退稿,他認為那篇論文頗富創見不應被埋沒,因此轉投國際期刊,結果竟被接受刊登了。賴教授毫不諱言,最初他把英文論文投寄國外期刊時,曾被批評格式不恰當且英文不夠順暢,但是經過短時間的努力後,寫起英文論文就頗能得心應手了。
賴教授在退休後,常提到「哀莫大於心死」這句成語,這成語是賴教授在臺灣光復後學習國語時學到的。他說,他深深地被老師憂國憂民的心所感動。這句成語也許是賴教授因愛妻車禍遽然辭世,在心灰意冷之際用來自我勉勵的,但是何嘗不是他一生致力於教育與學術研究的原動力?
賴教授的銅像佇立在成功大學化工館的大廳,終年守護著這個他貢獻最多、駐留最久的園地。他一生以前瞻的眼光和拓荒的精神耕耘學術的園地,對教育和學術所做的貢獻,豈不令人敬仰懷念?大廳的另一側有一座水牛石雕,教授與水牛兩者同列一廳,也許毫不相搭,但是,賴教授的篤實勤奮和水牛的樸拙耐勞,誰說不是具備著相似的精神特質?
附錄:極譜分析法
極譜分析是一種很有用又有效的電化學分析方法,可用於分析可溶物質(包括離子性或非離子性,無機物或有機物)的組成和濃度。這種方法是捷克化學家希羅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於1922年在進行電解質溶液電解,研究兩電極間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發展出來的。由於這個發明,他在1959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這分析方法使用滴汞電極為工作電極,除可對溶液做定性及定量分析外,更廣用於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農業及醫藥等方面的研究。
以電化學方法對溶液進行分析時,固態金屬電極常會被溶液本身或生成物污染,使被分析物質的分解電壓改變,因而無法正確地分析被測物質。若把固態金屬電極改成滴汞電極,則因電極上的汞滴持續流下,電極表面一直維持更新而不受污染,用來分析溶液組成相當準確。
進行分析時,汞由電極中的毛細管滴下,同時把電壓由小逐漸調大,電流也會跟著變大,最後成一定值。這一定值的電流稱為極限電流,它跟溶液中被分析物質的濃度成正比。電流與電壓的關係圖稱為極譜。由於不同的溶液有不同的極譜和極限電流,所以可以由它們推斷溶液的組成和濃度。
在進行化學分析時,常會出現金屬錯離子,它們是由金屬離子與配位基結合而形成的。形成時,其半波電位會發生移動現象。若進一步改變溶液的pH值及配位基濃度,則對半波電位及極限電流有更顯著的影響。據此,可推論滴汞電極上發生氧化與還原的情形,從而推斷金屬錯離子的組成與性質,不僅對分析化學有所助益,對合成化學及觸媒化學的發展也有相當的貢獻。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6年11月,407期,30 ~ 35頁
極譜分析(1)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15
眼見為憑?破解 AI 假照片的關鍵線索
吳孟倫
|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儲存書籤
114/09/30
病蟲害預測靠AI?智慧農業背後的演算法故事
李依庭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