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新媒體,新生活(二)維基百科集體編輯

103/02/19 瀏覽次數 6374
2013年9月,當所有的大學生都在為取得足夠的學分而困擾時,舊金山加大醫學院學生竟然可以通過修改維基百科(Wikipedia)詞條換取學分,創下美國大學首例!該學院和維基醫學基金會的合作始於2012年12月,該校教授Amin Azzam指出,由於手機和網路的普及,一般民眾經常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病徵的原因和偏方,因此醫學院的師生應盡可能分享所擁有的專業知識,使更多人能夠從尖端的科研成果受益。於是宣布開設為期一個月的選修課,培訓學生如何使用網路醫學資源,以及如何編撰和修改維基百科上的醫學詞條。這項作業促進了維基百科的集體編輯,學生的編輯工作集中在100篇最重要的醫療文獻,也將是維基醫學專題(Wikiproject Medicine)的一部分。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公開編輯且具有多國語言的網路百科全書。使用維基百科時,讀者可以依循條目找到所需的知識,也可以藉由新增條目分享自己的新知。但維基百科並非皆由專業人士撰寫,內容常有不足和異動。因此,它提供修改功能讓讀者參與修改,並協助整理內容,增加閱讀時的流暢度和理解效率。為了充分地讓集體編輯發揮成效,維基創作團隊也構建了社群入口,提供讀者們交流和討論,甚至利用網路、手機及各種不同媒體協助更多人接觸維基百科,目的就是希望讓全世界都能自由存取人類知識的總資料庫。

在2001年Wikipedia這項集體創作的百科全書出現以前,傳統的百科全書由專業的百科全書編輯者撰文,再由專業人士校正內容,最後集結成冊印刷出刊以提供知識查詢,從編修到出刊成冊的過程須經過一年以上的時間。

而面對知識爆炸的21世紀來說,紙本百科全書的增修耗時,無法立即提供新知。這厚重多冊的百科全書經常淪為知識的象徵,一套50冊左右的百科全書要價台幣10萬元以上,成為豪華的書房裝飾,或是由圖書館典藏供民眾參考。

然而,自從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創立Wikipedia後,他重新改寫了百科全書市場的遊戲規則。它以公開透明的網路平台為其知識傳播和分享的媒介,全球的你我都能成為Wikipedia的內容提供者,共同參與編輯百科全書。Wikipedia網站提供簡單的編修教學,使用者僅需要編輯網頁中的HTML即可增修完成,並能及時提供新知。在網際網路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大眾逐漸習慣在網路上搜尋新知,獲得資訊和知識,造成傳統百科全書的需求日益降低。

在流量分析網站Alexa的統計下,「Wikipedia目前為全球造訪第6高的網站,且新世代的學生甚至學者將它視為資料來源」。這項不同於傳統百科的百科全書解放了知識的獨佔權,也讓權威的大英百科全書於2013年3月宣布停止出刊。

當然,維基百科並非不具任何爭議性。隨著規模日漸擴大,外界質疑的聲浪也越大。有別於傳統由專業人士編撰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條作者及其內容來自世界各地、遍布各行各業和各種領域,這樣群體編輯的特色雖然讓知識普遍的快速傳遞,卻也令學者們開始質疑維基百科沒有經過專業學者的評定,知識來源真的可靠嗎?權威性何在?

面對外界的聲浪,維基百科也提出聲明。維基百科不能保證其訊息的有效性和正確性,由於群體編輯的特性,因此內容會因人們的主觀、挑選、修改甚至破壞等等而有所不同。但維基百科編輯團隊仍然會致力於挑選和批准條目中的「可信版本」,讓知識更趨於正確性,使用者應該自行評斷是否採用維基百科所提供的知識。維基百科強調自己提供的是一種服務,並不鼓勵任何人觸犯法律,所以在維基百科中所使用或引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圖案版權、隱私權或其他類似的權利都歸其擁有者所有,如果使用或連結維基百科中的任何信息,維基百科無法為可能帶來的違法行為負責。(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3年12月)

責任編輯:李雅靖│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