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科學儀器的故事:由實驗科學走向公民科學
107/10/11
瀏覽次數
3347
江宏仁
|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
科學儀器擴展了人對自然的觀測能力,由只能從肉眼看到的尺度,延伸到小從分子,大到整個宇宙的範圍。因為人類開始製造與使用科學儀器而真正地開始了解這世界,在這過程中,也從迷信中走向科學,一個一個的實證與觀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走向文明的現代科學世界。但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科學儀器逐漸走向大型化與高價化,傳統上自製儀器的科學家們也漸漸改以使用昂貴的商用儀器。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科學儀器更慢慢成為遙遠不可及的工具。
但在近幾年,這樣的趨勢開始有了改變,隨著網路社群的環境成熟、部分科學家的投入以及自造運動的開展,人們開始可以用新的方式參與科學的觀察與進展,開展了所謂的公民科學。本演講經由回顧過去歷史與自己的經驗分享,說明在過去幾年是如何設計各種科學儀器,建立超過五萬人的線上科學社群與支援全國各地各種科學活動。希望能將科學實際動手與觀察的體驗,經由科學儀器的普及與公民科學計畫傳播到整個社會,一同建立更好的科學環境。
自造者運動(12)
公民科學(8)
顯微鏡(26)
推薦文章
112/04/28
解析臺灣「負碳」技術發展的挑戰,為何自然碳匯潛力無窮?
廖珮君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6/30
建築產業碳排佔總碳排三分之一?建築物減碳,要從設計端開始做起!
盧奕昕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7/31
為什麼臺北總是特別熱?專訪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林子平教授,解析「熱島效應」的關鍵成因
盧奕昕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2/04/28
「藍碳生態系」是地球生物圈最大碳匯之一!臺灣擁有哪些藍碳生態系?
李澤民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