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燕颱風是天災也是人禍

102/11/27 瀏覽次數 6479
新聞報導

最近(2013)的幾份科學研究顯示,菲律賓是最容易遭颱風肆虐的國家,這是自然與人為因素加成所致。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環境、氣象條件與氣候變異等,人為因素則是貧窮、建設落後、人口激增等。

此次重創菲律賓的海燕颱風,最大風速可能破觀測史紀錄。按美國氣象衛星估計,其中心時速最高達314公里(195英哩),當地報導則為236公里(147英哩)。無數房子因而倒塌、上萬人死亡。麻省理工學院的熱帶氣象學教授伊曼紐(Kerry Emanuel)說,「不同於一般颱風,海燕是在她威力最強時侵襲菲律賓。然而此次釀成巨災,則是天災與人禍共同作用所致。」

菲律賓由7000個島嶼組成,位於世界上最多颱風的低緯地帶,經常受颱風侵襲。一方面溫暖的海水滋長颱風威力,而若干島嶼地理環境也使颱風易於滯留。邁阿密大學颶風研究員麥克諾迪(Brian McNoldy)說,追究此次災情,人禍比重可能更大,因為菲律賓極度貧窮,沿海易受風災侵襲地區的人口激增,但建設落後,即使是避難所也無法承受海燕的破壞。

2012年世界銀行的報告,菲律賓許多超過10萬人居住的城市是易受颱風侵襲區域,不幸的是全國有四成以上的人口住在這樣的區域裡。被海燕重創的獨魯萬市(Tacloban)四十年來人口成長了三倍,目前有22.1萬市民。該市有三分之一的房舍為木造,七分之一是茅草屋頂。麥克諾迪認為,即便是小型颱風,仍會造成可觀的災情。

研究發現,海燕生成的太平洋海域,強烈熱帶氣旋在近三十年來威力持續增加,颶風平均每年增加時速1英哩(約1.6公里)風力。有科學家認為這是暖化的結果。科羅拉多大學內倫(R. Steven Nerem)教授說,過去二十年菲律賓的海平面上升1.27公分,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更易造成颱風危害。

目前的應變之道是強化建設、設立預警機制與政府加快應變反應。伊曼紐說,貧困的孟加拉近年死於風災的人數下降,是因為得到國際社會援助建立了堅固的避難所。菲律賓或許可以仿效。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災難大致可區分為人為和自然災難。近年科學家和國際組織更認為,即便是起因於自然因素的災難,危害程度也往往夾雜人為因素。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SDR)明確定義自然災難是自然、人為的環境與社會複雜的互動所產生。

細究許多自然災害,其實是自然和人為兩種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即使是同樣強度的天然災害如強颱、地震,會隨著不同社會應變能力而造成程度不一的災害。除此之外,颱風強度也可能因為全球暖化而越趨劇烈,IPCC的歷年研究報告更認為,極端氣候是人為因素造成。

因此,2011年聯合國大會首度針對降低自然災害風險議題討論,會議中強調氣候變遷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顯著增加了氣候災害的頻率和強度,聯合國承諾將投入資源建立防災體系和建設。可惜建設速度不及極端氣候加劇,海燕颱風成災期間,正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十九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九次締約國會議召開期間,菲律賓代表史諾(Naderev Sano)以菲律賓災情呼籲各國,必須盡速面對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期望能夠協助會議達成具體的談判結果。(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2013年11月)。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