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漱口水、高木友枝與《台灣的衛生狀況》

106/05/03 瀏覽次數 1546

據悉,高木友枝以德文撰寫的《台灣的衛生狀況》(Die hygienischen Verhältnisse der Insel Formosa),即將出版從英文本翻譯的中文本。多年前,筆者曾在研討會中討論過這本書的背景,當時礙於種種因素,未發展成完整論文。如今,中譯本即將問世,謹提供部分當時的手記,以共襄盛舉。

 

高木友枝與《台灣的衛生狀況》

 

1901年,出身日本福島縣的高木友枝接受後藤新平的邀請,來台協助防治鼠疫。隔年擔任台灣總督府醫院醫長兼醫院長,同時身兼多職,包括台灣總督府技師、台灣醫學校教授、醫學校長等。1919年,高木友枝從文官休職,出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初代社長。高木友枝《台灣的衛生狀況》一書,彙整在台灣十多年醫事衛生改革經驗,出版的契機是因日本有意參加1911年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所舉行的第1屆萬國衛生博覽會。

 

日本殖民政府參加博覽會,目的在以台灣衛生健康改良事蹟展現文明水準,發揚日本國威。從《台灣的衛生狀況》序文中可以清楚看見這企圖,序文中說:「若欲認識殖民地普遍進步程度,健康狀況乃極合適標準。人云,福爾摩沙島是世界最不健康區域之一,所幸近年來人民健康明顯改善……但願文明亦能澤被全島。」

 

從日本的角度來說,《台灣的衛生狀況》是殖民政府向世界展現國力的證據。不過,若從世界醫學發展的視角來看,《台灣的衛生狀況》究竟趕上了什麼樣的世界衛生潮流?

 

萬國衛生博覽會的時代背景I:自然醫學潮流

 

1911年,第1屆萬國衛生博覽會主要的推動者之一是德國商人Karl August Lingner (1861−1916)。Lingner長期關注公共衛生議題,販賣衛生用品。1891至1892年間,Lingner與化學家朋友Richard Seifert(1861−1919)合作,製成含有抗菌配方的Odol漱口水,銷售大獲成功。以漱口水起家的Odol,直至21世紀的今天,仍是世界知名的德國衛生用品品牌。

 

漱口水是個有趣的產品,它的誕生與普及有賴現代化學、細菌學,以及公共衛生概念的崛起。因為,如果把口腔看成是細菌進入身體的第一道門戶,在門戶前消滅細菌免於侵入身體,便是合乎邏輯的手段。科學知識、健康問題結合戰爭防禦隱喻,使漱口水成功商品化。不過,商品大賣難免引起爭議。Lingner一直以來都想擺脫醫界人士對他的質疑,因為他終究非醫學專業出身,卻因販賣「醫療用品」大獲其利。

 

主流醫學團體其實也不見得就是針對Lingner的漱口水,更多的是憂心當時的社會氣氛。19世紀中期以來,歐洲興起自然醫學。自然醫學與其他許多改革運動結合,譬如反酗酒、反施打疫苗、服飾改革、住宅改革、移民、性道德改革、婚姻改革、天體運動與和平主義運動等,匯聚為強大的社會風潮。

 

主流醫學無法認同自然醫學社團的主張。自然醫學支持者反對學校醫學,反對把健康議題全然醫療化,他們熱心鼓吹都市人回到自然陽光空氣下作息,適當穿著、飲食與運動,善用水的療癒力量(水療)。總之,自然醫學希望避開文明汙染,回歸沒有人為干擾與汙染的自然。

 

漱口水是個有趣的產品,它的誕生與普及有賴現代化學、細菌學,以及公共衛生概念的崛起。(種子發提供)漱口水是個有趣的產品,它的誕生與普及有賴現代化學、細菌學,以及公共衛生概念的崛起。(種子發提供)

 

無論Odol漱口水是因具有科學醫學色彩,或者是因購買方便而大受歡迎。總之,Lingner四處宣傳與成功的販售經驗,強化了他推廣普及醫學知識的信心。當機會來臨,他參與籌劃第1屆萬國衛生博覽會,他希望觀眾能在輕鬆有趣的場域中獲取最新的醫學衛生知識。1911年,展期將近半年的德勒斯登萬國衛生博覽會吸引超過550萬人潮,後來更於展場現址成立了德勒斯登「衛生博物館」(http://www.dhmd.de/index.php?id=204),足見規劃者的眼光。

 

萬國衛生博覽會的時代背景II:醫學與專制啟蒙的傳統

 

若回到殖民醫學這個主題,筆者還想提供一個歷史例子做為類比。我們可以發現殖民政府面對醫療衛生事務的態度,與專制啟蒙時期開明專制君主類似。

 

在《台灣的衛生狀況》一書中,高木友枝曾提及「人民衛生政策」(Volkshygienische Maßnahmen)與「人民健康」(Volksgesundheit)是殖民地發展與維持最重要的因素。這種語調與用詞,彷彿呼應著法蘭克(Johann Peter Frank)在《醫務監督的完整體系》(System einer vollständigen medizinische Polizei, 1779−1827)的想法。法蘭克百科全書式著作的卷頭箴言,定調了醫務監督完整體系的目的是「保育人民與增加人口」(Servandis et augendis civibus)。

 

在德語文獻中,法蘭克常被視為是社會醫學與公共衛生學的奠基人,比英語文獻中斯諾(John Snow)在1854年對倫敦霍亂病原的追蹤更早一些。誰是公衛奠基人並非這裡的重點,而是《醫務監督的完整體系》確實規劃了由國家公權力管控監督醫療事務的完整操作方案。

 

該書討論政治力量介入醫療事務的重要性,主張開展預防醫學,發揚開明專制國家視保護人民健康為國家責任的精神。書中討論議題很廣,除了一般熟悉的醫學衛生問題外,還討論下水道汙染物或廚餘的處理,也討論過酒的儲存、汙水與魚類的關係、旅遊與疾病傳遞,甚至學齡兒童的照護與母乳的選擇等。

 

《醫務監督的完整體系》從搖籃到墓地整體的介入與規畫,也可見於日本參展的展場規畫。日本展場中的內容觸及了空氣、土壤與風土、居住、上水道、火葬場、食物與食品、衣服與體育、傳染病、病人救護、職業、統計、兒童養護與學校衛生、醫學的歷史、陸軍與海軍的衛生設施,以及台灣的衛生狀況。而台灣的衛生狀況這個部分,基本上根據高木友枝的著作內容發展而來,與日本主展廳的主題呼應。

 

《台灣的衛生狀況》除前言外,共分28章,包括:地理,氣候,人口,公共衛生機構,檢疫,研究機構,醫學校,醫院,醫生、助產士與護理人員,藥局與藥物,都市衛生措施,生活供水,下水道,營養品管控,市場與屠宰場,鼠疫,其他傳染病,霍亂,地方病,阿片,藥草與毒草,毒蛇與毒蛇咬傷,泉水,墓地、土葬與火葬措施,衛生預算,衛生支出,監獄,以及統計。

 

殖民政府透過「警察衛生」或「衛生警察」貫徹並保證醫療事務的成果。這種精神最直接的意象,或許可以從1925年台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的「南無警察大菩薩」海報一見究竟。海報中清楚標示,警察除了治安相關的工作外,還得負責惡疾預防、救助救護等工作。

 

日本殖民醫學展場的敘事

 

殖民政府參加國際博覽會有其政治與外交的目的,展場敘事十分重要。展場規劃邏輯,必須呈現殖民政府貫徹有效措施,達到衛生改善、疾病防治、健康提升的目標。

 

德勒斯登萬國博覽會相當重視統計學,許多展場都把統計規劃為獨立的展示單元。在展場中,代表國家機構的統計局與代表科學的醫學、細菌學、疫苗學、動物生態觀察等,透過數字與圖表完美結合,形塑了公信力的基石。簡單說,整合政治與科學權力的統計觀點,使疾病與健康不再屬於個人,而是屬於全體社會或國家的事務(死亡率、傳染率、各種趨勢圖表……),進而合理化集體措施的實施。

 

科學統計在殖民政府手中雖然是科學技術,但卻仍清楚可見殖民思惟。譬如,即使細菌學觀點已獲認同,但傳染病統計最常使用的分類範疇仍然依次是:種族、性別與年齡。在《台灣的衛生狀況》中,更細緻地以福爾摩沙漢人、福爾摩沙原住民、中國人、外國人,以及日本人做為分類基礎。分類範疇究竟如何選擇,是殖民或是醫學,耐人尋味。

 

代結語:史料翻譯之後

 

《台灣的衛生狀況》與其說是系統性學術著作,倒不如說是規劃策展的基礎研究報告。但無論如何,都無損其史料價值。若從上述手記的分類,讀者無論是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歐洲醫學發展,醫務監督與日治時期殖民醫療,甚至科普溝通與博物館展示等議題感興趣,肯定都能從這譯本挖掘出值得探究的線索。期待中文版問世能激發起新的相關研究!

 

深度閱讀

  1. 朱貞一(民105)周烒明英譯高木友枝的《台灣的衛生狀況》,民報,2016.09.16。http://www.peoplenews.tw/news/2c7e5aa3-3d69-4b94-b537-e72c322b5dee
  2. 江玉林(民98)「南無警察大菩薩」 – 日治時期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中的警察形象,政大法學評論112,1-44。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