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食」在不安全(四):從在地到全球化

106/03/20 瀏覽次數 1525

台灣食品安全史上,影響最為慘重的悲劇,應該就是1979年爆發的「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吧!猶記當時全台兩千多人受害,無藥可醫、痛苦不堪。三十幾年過去,依舊求償無門,存活的受害者至今仍背負著當年所遺留的極大創傷。然而,人們似乎沒有記取教訓,這些年食品安全問題依舊層出不窮。從「假油」到「地溝油」,黑心油「中標率」達百分之百的竟是食品知名品牌集團。其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甚至企業道德,一夕之間令消費者唾棄,無限期抵制的反撲聲浪充斥市場。但,風頭過後……有人開始質疑,消費者的抵制呼籲真的能有效解決食安問題嗎?食安問題到底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教育問題?還是企業倫理問題呢?

 

「食安」是全球問題

 

其實,21世紀有一場隱形「食」的戰爭正悄悄地進行中。這場戰爭的範圍廣達全世界,捲入戰火的人們遍及全球。舉凡清晨喝的「豆漿」或是吃的「麵包」,正餐吃的「麵食」或熱騰騰的玉米濃湯等,只要你吞下肚就會捲入孟山都之亂。這個「亂」,是透過基因工程將其它生物的特定基因植入常見的黃豆、玉米、油菜與棉花等,改變原有的基因序列,而且可能會汙染其它非基因改造的植物。

 

震撼全球的紀錄片〈食品帝國〉(Food Inc),揭露了美國食品業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也提及了頗具爭議的美國-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如何打壓一般農民,來傾銷自家的基因改造種子,讓這些抗農藥、耐旱的種子大量進入農田。基因改造後的種子隨風飄散進入附近農田,許多沒有使用孟山都種子的農家因此遭到孟山都提告,理由是侵害專利。許多農民無法負擔訴訟費用而選擇和解。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三大失衡:

 

一、人類公平正義的失衡:80%的市場掌握在4家大企業的手中;供應商(種子及雞農)的生存權被掌控;基層消費者的飲食選擇權亦不由自主地被牽制。

 

二、動物基本權益的失衡:雞、豬、牛非自然的成長過程。

 

三、自然生態環境的失衡:不正常的大量耕種,引起土地的貧瘠,無法再種植其他作物。

 

紀錄片上帝農場〈沉默的食物〉(Our Daily Bread),真實揭露「食品加工」的駭人真相。導演走訪歐洲各地,用暴力美學的拍攝手法,試圖要告訴觀眾,您平常吃下的大餐,包括雞肉、牛肉、豬肉,有可能用極為殘忍的方式來養殖跟屠殺。影片中沒有口白、訪問、字幕,意味不妄加評斷、不帶有主觀情感地直視生命的原風貌。企圖以最直白的方式傳達「食物工業化」對於地球的災難,突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都只是為了短期的「商業利益」!獲取利益的同時,完全忽略了人類「永續生存」的重要性。

 

待人如待己 ž 待顧客如家人

 

不時有耳聞,有些農夫種菜時,會特別規劃一區是種給自家人吃的;有些雞農也會用不同的方式養自己要吃的雞,為什麼?

 

不知大家是否聽過南瓜農夫的故事:在美國南部的一個州,每年都要舉辦南瓜品種大賽。有一個農夫的賽績相當優異,經常是首獎的獲得者。每當他得獎之後,總是毫不吝惜地將參賽得獎的種子分給街坊鄰居。有一位鄰居很詫異地問:「你能獲獎實屬不易,我們都看見你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品種改良。可為什麼還這麼慷慨地將種子分送給大家呢?你不怕我們的南瓜品種超過你嗎? 」

 

這位農夫回答:「我將種子分送給大家,是幫助大家,但同時也是幫助我自己。」

 

原來這位農夫居住的地方,家家戶戶的田地都是比鄰相連。這位農夫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鄰居們,鄰居們就能改良各自南瓜的品種,同時也就可以避免蜜蜂在傳遞花粉的過程中,將鄰近的較差品種的花粉傳給自己,以便這位農夫專心致力於品種的改良。相反地,如果這位農夫將得獎的種子自己獨享,而鄰居們在品種的改良上無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將那些較差品種的花粉傳給這位農夫的優良品種,這位農夫勢必在防範方面大費周章而疲於奔命。很難迅速培育出更加優良的南瓜品種。

 

這個故事帶給我的體悟是:「大家要一起好,才是真正的好。」如果自己的好,是由別人的不好換來的,這樣的好是不會長久的。企業的經營不也應該是如此嗎?

 

從利益關係人的角度來看「食安」問題

 

獲利真的是企業唯一的目標與責任嗎?股東真的是企業唯一考量的利害關係人嗎?管理學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說:「一個成功的社會與一個成功的企業,是同時並進的。」

 

所謂「利害關係人」是指所有可以影響、或會被企業的決策和行動所影響的個體或群體,包括:員工、顧客、供應商、社區團體、母公司或附屬公司、合作夥伴、投資者和股東,甚至須將社會及環境面的考慮因素融為一體。企業更因應各利害關係人編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以報告書的方式,詳實揭露公司在永續經營及社會責任的目標、成果、承諾及規劃。

 

企業社會責任並無公認定義,但企業有責任對社會作出貢獻。貢獻分為正面及負面:正面是指有責任參與(正向對社會有利的活動);負面指有責任不參與(負面對社會不利的活動)。因此,獲利絕不是企業唯一的目標與責任,股東也不是企業唯一考量的利害關係人。舉凡直接、間接受影響的總體、個體環境與個人,都是企業經營者有責任關注的。而「食安」問題所牽動的,也絕對是與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皆息息相關。(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