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9/30
從歷史中挖掘未來:綠豆的基因祕密與氣候生存法則
黃宜稜|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1818年,法拉第發表實驗報告,指出乙醚對人產生的效果與笑氣一樣,而乙醚容易取得又便宜,不像笑氣需要特殊的儀器才能製備。於是乙醚開始流行,成為取樂的玩物。1846年10月中,終於有人認真利用乙醚的麻醉效果,為病人割除脖子的血管瘤,從此外科手術進入「無痛」時代。一個半世紀以來,麻醉藥物越來越多,麻醉技術越來越完善,可是科學家對於麻醉的機制仍然不清楚。例如不同的麻醉劑並沒有共同或相似的結構,它們如何產生麻醉效果呢?甚至連「惰性」氣體氙都能麻醉動物。
另一方面,科學家發現:麻醉劑對於植物也有作用。例如乙醚能使含羞草喪失閉合葉片的反應,幾個小時以後才能恢復。捕蠅草也一樣,不過恢復時間較短:只消15分鐘。有趣的是,要是觸動捕蠅草葉片上的感應觸毛,在葉片表面可以測量到與動物神經元一樣的動作電位,而乙醚也能消滅那種反應,15分鐘後才完全復原,與葉片的捕蠅反應一樣。
其他的證據顯示,麻醉劑還能影響植物種子的休眠、葉綠素的生產、自由基的清理等生理機制。這些發現提醒我們:麻醉劑的作用機制可能並不直接與「神經系統」有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