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英國基因改造作物爭議
93/02/03
瀏覽次數
10650
李尚仁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年來歐洲民眾的強烈抗拒,使得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以下簡稱基改作物)的引進、種植和市場銷售都遭失敗。
儘管有些政府其實有意推動這項生物科技的發展應用,例如英國首相布萊爾就認為英國應該趕快投入,否則將在生技產業失去先機。然而,民意的反彈卻使政府不敢輕舉妄動。二○○三年七月英國內閣辦公室的政策評估報告指出:在目前的民情下,政府開放種植基改作物不只無法得到經濟效益(民眾不想買、主要連鎖超市也表明拒賣),還會傷害公眾對於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信任,摧毀作物的抗議事件也會導致社會動盪不安。
支持基改作物的科學家常宣稱,這類作物食用安全無虞,也不會造成生態破壞(甚至還有利環境),民眾是因為缺乏知識,並受媒體誤導,才會抗拒這項科技。然而,近來許多社會科學的研究卻顯示,民眾通常是在蒐集相關資訊、經過理性思考之後,才反對基改作物,對相關議題越關注的民眾,抗拒的比例也越高。一方面,支持基改作物的科學家,和販售這類產品的生物科技產業彼此利益結合的實例和傳聞,在爭論期間甚囂塵上,讓民眾對科學界的保證存疑。
STS學者溫恩(Brian Wynne)則指出,在基改作物這類科技爭議發生時,讓人民反感不安的,不只是科技潛藏的風險本身,也不只是媒體的報導,更重要的是政府與科技專家的行為,尤其是他們面對未知危險的態度和對待民眾的方式。基改作物的安全性其實牽涉許多未知因素,但是科學家常一方面假定民眾的反對與疑慮是出自無知,卻不願承認目前科學知識有所不足,尤其是不願正視基因工程這類新科技可能會帶來難以預知的後果。這種態度不只讓民眾覺得受到輕蔑對待,更讓民眾疑懼。
過去的科技災害,如孕婦服用止吐劑沙利竇邁造成胎兒畸形,或是冷媒氟氯碳化物會破壞臭氧層等事例,都讓民眾了解到,新科技潛在的危險往往是科學界當初沒有想到的。然而,支持基改作物的科學家的說辭和態度,經常顯示他們根本不承認有這種未知後果的可能性。民眾因此會問:當科學家和政府官員拒絕相信自己的知識可能有未迨之處,而不屑用謹慎態度面對可能的未知危險時,我們還能信任他們嗎?這種自滿的態度是不是會提升出錯的風險?
稍後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證實,英國民眾對基改作物的疑慮態度並非全無道理。英國政府為期三年的田野試種研究(目前為止對基改作物所做最大規模的環境研究),顯示至少有基改油菜子和甜菜這兩種作物的種植,會造成鄉間原有鳥類與昆蟲的數目顯著減少。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有些基改作物會產生殺死侵襲他們的昆蟲的毒素,有些基改作物則對除草劑有較高的抗藥性,農人可以噴灑廣效性(broad spectrum)除草劑更有效地殺除雜草。這種作法當然會造成農地生態的改變。
更麻煩的是,目前一些研究顯示基改作物的基因可能會透過雜交的方式,進入非基改作物乃至野生的品種。前者可能導致不願種植基改作物的農夫權益受損,也使得消費者喪失選擇非基改食品的權利。科學家還發現由於花粉透過風力或昆蟲傳播的能力高於原先預估,因此原本規定基改作物和非基改作物的間隔距離是不足的。
而且,基改作物和野生種雜交後可能造成生命力與抗藥性強的「超級雜草」,在加拿大已經出現了。在實驗環境中無害的基改作物,在截然不同的野外環境中和野種一再交換基因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目前的知識相當有限。這些在生態系中流竄的「流氓基因」(rogue gene)是否會造成無法控制的「基因污染」?
稍早,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大衛爵士(Sir David King)主持的一項評估研究,也指出基改作物有四個尚待進一步研究的領域:導致食物過敏的可能、改變土壤生態的可能、對農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不同物種間基因流動(gene flow)所導致的後果。
基改作物除了在科學上還有爭議,經濟效益也遭到批評。基改作物支持者認為這項技術讓農作物具有抗病蟲害、產量高、營養高,且可以在惡劣環境生存等優點,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然而,對歐洲這類已開發國家的民眾而言,他們並沒有糧食不足、財力不足,或是營養不良的問題。事實上,不少民眾願意付較高的價格購買高品質、健康的食品。與風險顧慮比較起來,基改作物可以改善糧食產量和營養價值的說法,對他們並無吸引力。
至於對基改食品接受度最高的美國,據調查有60%以上的人不知道有基改作物這種東西,因為基改食品在美國不需標示,民眾根本無法區別基改作物與傳統作物。民眾不知道,當然就不會反對。近來美國還要求歐洲取消基改食物的標示規定,更造成歐美之間的貿易摩擦。
基改作物還可能嚴重傷害有機食品產業。由於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強調天然,不用化學肥料和殺蟲、殺草劑的有機食品,近年在英國的銷售量每年有10%的高成長率,年銷售額已經超過十億英鎊(約六百億臺幣)。這是個商機龐大潛力無窮的產業。然而,如果基改作物大量種植後對周遭的有機作物造成「基因污染」,就會毀了這些有機作物(它們就不再「有機」了)。試問,農產品業者為何要拿一個利潤與前景都已經證實很好的產業去冒險?不種基改作物的經濟算計其實是非常理性的。
有人說,基改作物可以解決開發中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這樣的說法卻經不起檢視。開發中國家往往是因為貧窮、戰亂或政府施政不良導致無法有效取得糧食,而非糧食來源不足。
其次,眾所周知跨國生物科技公司推廣基改作物的目的是追求商業利潤。擁有最多基改作物專利的美國生技公司孟山都(Monsanto),就曾致力研發所謂的「終結者基因」(terminator gene),讓基改作物長出來的種子失去發育能力,以確保農民不會保留部分收穫用於下一季的播種,而必須每次都向孟山都購買種子。印度的自耕小農會強烈抗拒基改作物,正因跨國公司將藉此掌控他們賴以維生的生產工具。
牛津濟貧會(Oxfam)、基督教援助(Christian Aid)等國際慈善組織也發表共同聲明:基改作物可以解決飢荒問題的說法是在誤導大眾。
英國基改作物爭議的主要教訓,並不是我們要完全放棄這方面的研究,而是我們需要更長期的觀察和更周延的研究,更需要一個能讓民眾表達其關切、並且能有效參與科技決策的民主機制。因此這類技術從研發到應用,要經過相當時間的評估與公共討論。然而,在科技研發、應用與商業經營密切結合的「知識經濟」中,快速量產應用往往才是優先目標。這樣的矛盾正是科技爭議的重要源頭。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4年2月,374期,81 ~ 82頁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28
幹細胞能拯救受傷的眼角膜,未來有機會治療「乾眼症」嗎?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30
為什麼 COVID-19 沒有引發糧食危機?——揭開全球糧食市場的抗疫祕訣
劉品萱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