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科學家的巧思

98/05/07 瀏覽次數 16686
科學方法的步驟

科學家是一群用科學方法解決科學問題的人。所謂的科學方法,包括以下4個步驟。

觀察 觀察是借助一種或多種感官和儀器從環境中獲得資訊的歷程。各種問題都來自觀察,觀察的結果可能是定性的或定量的,定性的觀察不包含數字,定量的觀察則包含數字與單位。

假設與推論 假設是科學家對觀察結果提出的解釋。一個觀察到的現象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假設,它們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推論是指以現有的資訊為基礎,運用邏輯思考推導出的結論,他們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預測 科學家根據假設與推論,再運用想像力對可能發展的結果做出猜測,稱為預測。預測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實驗與驗證 科學家用觀察或進行實驗來蒐集新的訊息,以決定假設是否恰當,預測是否正確。換言之,科學家從觀察或實驗得到的新訊息,來判斷假設與預測的正確性。

宏觀思考

我國古人大都相信「天圓地方」,認為腳下的大地是方形的。西方的古人也以為人類是生活在一個平面的大地上。只有極少數科學家懷疑這個觀念的正確性,出生於公元前 276 年的埃及學者埃律吐新尼斯(Eratosthenes),是這些科學家中第1位用科學方法成功解答這個問題的學者。

觀察 埃律吐新尼斯聽說在夏至,即每年白晝最長的那一天的正午,在錫尼市(Syene)的井中可以看到太陽在井底閃耀。根據這個傳說,他推論夏至當天正午,太陽一定在錫尼市的正上方,這樣它才能從錫尼市的井底閃耀。如果太陽是在正上方,那麼直立的柱子便不會有影子。

然而在夏至當天正午,從他居住的亞力山卓城(Alexandria)的深井中,他卻看不到太陽的倒影在井底閃耀,而且直立的長柱也會出現影子。他非常小心地量出陽光與柱子的夾角是 7.12 度,大約是 360 度的五十分之一。

由於好奇心的驅策,一年之後,埃律吐新尼斯前往距離亞力山卓城 800 公里的錫尼市,查看有關太陽在井底閃耀的傳言是否屬實。在夏至那天正午,他低頭往錫尼市的深井一看,果然看到太陽的倒影在井底閃耀,同時直立的長柱沒有影子。

假設與推論 如果人類居住生息的大地是一個廣大的平面,則在夏至那天的正午,太陽光直射而下時,在大地上的任何城市,直立的柱子都不會有影子。

埃律吐新尼斯在夏至正午,觀察到在錫尼市的直立柱子沒有影子,但在亞力山卓城直立柱子卻有明顯的影子。因此他推論大地不是平的,地面可能是彎曲的,換言之,大地可能是個球體。

預測 埃律吐新尼斯根據觀察的結果,推論大地可能是個球體。如果把亞力山卓城及錫尼市的兩枝直立的柱子想像成兩條直線,把這兩條直線向地下延伸,它們應會在地球的中心相交,且交角與亞力山卓城的柱子和夏至正午時陽光的夾角應該相同,都是 7.12 度。於是埃律吐新尼斯用以下比例式,算出地球的圓周大約是 4 萬公里。

地球的圓周:亞力山卓城至錫尼市的距離 = 360°:7.12°
地球的圓周 =(亞力山卓城至錫尼市的距離):(360/7.12 )=(800 公里):(50)= 40,000 公里

驗證 埃律吐新尼斯在每年夏至正午都到不同的地點,觀察並測量直立長柱的影子,並用前文所述的方式估算地球的圓周,結果在不同地點算出的值都非常接近,約為 4 萬公里。由於經過錫尼市不同方向的圓周都約為 4 萬公里,因此埃律吐新尼斯確信地球是個圓周 4 萬公里的圓球。

然而古代的人無法驗證埃律吐新尼斯的假設與推測正確與否。直到 1519 年 9 月,葡萄牙貴族麥哲倫率領一支由 5 艘大船、二百多名水手組成的艦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穿過美洲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又穿越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在 1522 年 9 月回到西班牙,第1次用實際的行動證實地球是圓的。

到了 20 世紀,科學家更從人造衛星觀察到地球是個球體,並且實際測量得到經過地球兩極的周長是 40,008 公里,與埃律吐新尼斯在公元前 3 世紀以思考方法算出的結果完全一致。

埃律吐新尼斯是個好奇心非常強烈,想像力非常卓越的學者。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深入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卓越的想像力促使他把思考的範圍不斷擴大,教育學家把他這種不斷擴大研究範圍的思考方式稱為宏觀思考(big-picture thinking)。

先前提到,他從觀察 800 公里之內的現象,把思考的範圍擴大到整個地球及部分太陽系。他利用宏觀思考能力,不僅推論出地球是圓的,還準確計算出地球的圓周。後來,他繼續用宏觀思考正確畫出尼羅河的流經路線,編製一套包含閏年的曆法,並且利用月食資料估算出地球與月亮,以及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

定量思考

古代希臘哲學家認為世上一切物質都是由 4 種元素–土、水、火及空氣,以不同的比例組成的。他們相信,每種元素都是兩個性質的組合,例如水是濕與冷的元素,土是乾與冷的元素。他們認為如果用乾的性質取代水中濕的性質,水就能轉變成土。

直到 18 世紀,歐洲許多科學家仍然相信這個觀念。他們用玻璃器具裝水,在長時間加熱之後,發現水中有泥狀白色沉澱物生成。於是用這個實驗結果,推論古希臘人提出的概念「水能變成土」是正確的。

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 1743-1794)也對這個問題極感興趣。為了尋求答案,他決定設計實驗,仔細觀察水經過長時間加熱生成沉澱的現象,用科學方法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

觀察 拉瓦錫先把水蒸餾了 8 次,再把這些水和蒸餾瓶分別秤重,接著把蒸餾水放入已稱重的瓶中,加熱驅除其中的空氣後,以玻璃塞密封,再重新進行稱量。然後加熱至攝氏六、七十度,蒸餾水產生的水蒸氣會在蒸餾裝置上端冷凝,又回到蒸餾瓶中,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水蒸氣並不會逸出蒸餾裝置外。

拉瓦錫從 1768 年 10 月 24 日開始實驗,使水溫保持在攝氏 60 度到 70 度之間。一個多月之後,水開始混濁,到了 12 月中,已有白色沉澱物生成,這些沉澱物隨著時間越來越多。直到 1769 年 2 月 1 日,拉瓦錫才把熱源關閉,讓蒸餾瓶裝置、蒸餾水及白色沉澱物自然降溫至室溫,再分別量秤它們的重量。他發現水的重量並未改變,但蒸餾裝置重量減輕了,減輕的重量等於沉澱物的重量。

假設與推論 在 101 天的實驗過程中,水的重量並沒有改變,因此拉瓦錫推論「水不會變成土」。實驗結果又顯示,實驗後蒸餾裝置的重量加上實驗過程中生成沉澱物重量,等於實驗前蒸餾裝置的重量,因此拉瓦錫推論沉澱物來自蒸餾裝置。換言之,實驗過程中產生沉澱物,是蒸餾裝置中一部分玻璃溶解所產生的。

預測 拉瓦錫認為實驗產生的沉澱物來自玻璃,預測這沉澱物的所有元素都應包含在蒸餾裝置的玻璃中。

實驗與驗證 拉瓦錫的朋友、瑞典化學家舍勒,分析了這個沉澱物的成分與玻璃的成分,發現玻璃果然包含沉澱物中所有的元素。這實驗結果證實沉澱物是來自玻璃,而不是水變成的「土」,因此拉瓦錫的推論「水不會變成土」是正確的。

在 18 世紀,受煉金術的影響,化學家只注意定性的事物,也就是什麼物質與什麼物質反應後,會產生什麼,很少有化學家從事定量的觀察與思考。而且多數科學家相信德國化學家貝歇爾(Johann Hoachim Becher, 1635-1682)和施塔爾(Georg Ernst Stahl, 1660-1734)共同提出的燃素學說。

先前提到的實驗使拉瓦錫堅信,精確測定重量是發現真理的基本法則,因此他自行開發高精確度的大型天秤,並使用這個天秤測量肉眼可見的生成物,也測量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具體的方法就是在完全密閉的裝置中進行實驗,精確地測量反應前、後各種反應物與生成物的重量,並且用定量思考改正過去錯誤的理論與學說。

從 1769 年 2 月至 1777 年 9 月,他用前述的方式不斷地在完全密閉的裝置中從事燃燒反應,在反應前與反應後,準確測量所有反應物與生成物的重量,並用定量思考徹底推翻燃素論,代之以自己創立的氧化學說。此外,他從過去所有定量實驗的結果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物質的總重量應是相等的。

拉瓦錫的定量思考,使化學這門科學由物質的定性研究進入到定量研究的新階段,拉瓦錫也因此被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