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食」在不安全(二):如何在食品添加物使用氾濫的危險中守住健康

106/03/20 瀏覽次數 4519

在105年5月的媒體報導披露,日前查出市售燕麥片含有除草劑「嘉磷塞」殘留,長期使用會對人體基因造成影響,甚至導致癌症。這篇報導凸顯出化學物質的危害無所不在,不論是工業生產或是民生用品,乃至食品、藥品都無一倖免。

從三聚氰胺、塑化劑、毒澱粉,到「假冒」食品及摻雜劣質棉籽油的食用油,吃什麼都心慌慌?最近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無所適從,但其實「食品添加物」的存在歷史悠久,我們每天品嘗的食品中,添加的食品添加物已經到異常氾濫的地步。食品業內人士常說:「食品添加物是食品工業的靈魂。」食品添加物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3條對食品添加物之定義,係指食品之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藏等過程中用以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增加營養、防止氧化或其他用途而添加或接觸於食品之物質。因此食品添加物是為某種使用目的所刻意添加,與其他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殘留之有害物質,如重金屬、細菌毒素、放射線或農藥等因污染或其他原因進入食品中,其來源與性質完全不同。

 

研究上已經證實對人體健康可能引發危害的合法食品添加物中,最廣泛被使用的有引發癌症的亞硝酸鈉、綠色一號色素等;容易引起過敏的黃色四號色素、安息香酸、安息香酸鈉、酪蛋白等;造成過動兒的抗氧化劑,如:丁基羥基甲氧苯(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二丁基羥基甲苯(dibutyl hydroxyl toluene,BHT)等;等同氰化鉀毒性的亞硝酸鈉等。另外,食用化學調味料所做成人工味道食物,除了造成味覺遲鈍外,也會使腦神經麻痺。事實上,食品添加物的確帶給我們飲食上諸多享受與方便,而且也幾乎不可能完全杜絕使用。因此,如何讓食用時的危險性盡可能降低,有必要注意下列幾項關鍵點。

 

第一項,購買食物時應詳細閱讀後面標籤說明。一般到超市或超商購買食物時,你會看背後的標籤說明嗎?除了食物外觀與保存期限外,重要的是仔細閱讀使用原料明細。原則上在廚房中沒有的材料就可視為是食品添加物,在對個別食品添加物的毒性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儘量少選擇「廚房沒有的材料」就能提高所購買的食品安全性。

第二項,儘量選擇加工少的食品。多花點時間做?還是使用食品添加物?在購買時應該儘量選擇低度加工的食品,例如米飯。買米回家煮只會花一些時間,不會有食品添加物。但是到便利超商買飯糰或冷凍米飯類食品方便是方便,不過那些食品都有添加胺酸類調味料以及胺基乙酸等十幾種食品添加物。葉菜類也是類似狀況,超商販賣的沙拉、蔬菜通常會使用亞氯酸蘇打來殺菌。

 

第三項,充分了解後再吃。不論是自己吃的食物或給家人吃的食物,在充分了解添加的食品添加物到底是何物的前提下再吃。在繁忙的日子中,會選擇到超商購買即席咖哩飯或是生菜沙拉,若是能閱讀背後的說明,到底吃了多少種類的食品添加物就非常清楚。由於清楚所吃的食物含有什麼東西的緣故,才能產生下一步該如何反省的感覺。

 

第四項,不要只購買價格便宜的食物。在經濟大環境不佳、物價飛漲、薪水不升的日子,到超市購買時自然會特別找尋標價較便宜或特價的東西。通常超市會不定期推出破壞價格的特價商品,這些商品暗地裡都有食品加工業與食品添加物業者的影子存在。

 

第五項,時時保持「單純疑問」的念頭。帶有「單純疑問」念頭是一切的開始。例如:「為什麼漢堡賣這麼便宜?」、「為什麼醃製水果的顏色這麼漂亮?」、「為什麼超市的盒裝生菜沙拉放久還是很新鮮?」、「為什麼豆芽菜長得又直又白?」、「為什麼小黃瓜或紅蘿蔔大小、形狀、顏色都很一致呢?」產生這些疑問後,自然而然就會查看包裝袋後面的材料標示。

 

  第六項,確實咀嚼。首先,面對食品添加物的危害,自保的第一步就是吃的時候確實咀嚼。因為確實咀嚼食物會減輕食品添加物或殘留農藥中有害物質帶來的影響。經由慢慢確實的咀嚼,大約30次咀嚼後會有效降低1~2成的毒性,甚至也有預防癌症的效果。

 

在現今的飲食環境與習慣無法立即改善的情況下,尤其合法食品添加物無法禁止的條件下,如何藉由認識食品添加物的毒性以及上述六點自保關鍵點。在少攝取非天然的加工食品以及多留意食品包裝上的材料標示的原則下,儘量達到遠離食品添加物危害的風險,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由科技部補助「工程技術與社會風險之新媒體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許孟博 副教授|南臺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