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推動之「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係為鼓勵大學校院或研究單位,將其研究成果推向產業,並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創業能量。由陳福榮教授在國際電子顯微鏡領域是一位佼佼者,他所帶領的「臺灣電鏡儀器」團隊於去(102)年第一梯次決選中勇奪創業傑出獎殊榮。
團隊的主體產品是「桌上型電子顯微鏡」,這個發展方向的緣由為陳教授原本專攻的領域是「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它是一項具有原子級解析能力的工具,陳教授早期曾幫台積電等廠商做過研磨試片和材料分析的工作。約2009年時,陳教授認為國外先進國家均有尖端儀器開發公司,但臺灣雖然有很多半導體設備廠,惟專攻儀器開發的公司卻鳳毛麟爪,在「別人能,我們也能」的豪氣想法下,就申請了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就從開發桌上型電子顯微鏡開始。
以「桌上型」產品切入市場
他們產品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過去的電子顯微鏡體積龐大,包括複雜的循環水路和空壓空氣,還加上幾個大型的幫浦,除了佔據了大半個房間之外,操作也非常不易,其難度有若在飛行艙內操作飛行器般,按鍵既多又複雜,沒經過專業操作訓練的人是沒辦法順利使用的。反之,桌上型電子顯微鏡就像是常見的「事務型」印表機一般,可以放在辦公桌上,或是實驗室的某個角落,所佔空間既小又容易搬動,介面也很簡單。另外,因為製造成本低廉,價格相對上也便宜許多。
由於桌上型電子顯微鏡初期的規格仍比不上大型的電子顯微鏡,因此在客群上也鎖定在精密加工廠商,或是生醫奈米材料的製造商等,包含一些有小規模研發和品保需求的廠商。統計上來說,目前桌上型電子顯微鏡有18%的市場是在車用材料製造與加工上,用途廣泛,和大型顯微鏡相比,有15倍以上的成長速度。可預期的是,桌上型電子顯微鏡可能有機會會像當年個人電腦逐漸取代大型電腦一般,異軍突起影響整個產業。
那麼以前在沒有電子顯微鏡的時代,廠商是如何進行研發或品保工作呢?團隊的經理黃祖緯博士表示,一般廠商大多會使用大型光學顯微鏡,但因為可見光的波長比電子束的波長為長,造成解析度較差,因此光學顯微鏡就會有很多沒辦法檢視的地方,而電子顯微鏡則可以把量測的能力大大提升。是故,如果光學顯微鏡已不能滿足檢測的需求,那麼除了花大錢買大型電子顯微鏡及培養專業操作人員之外,或許委外檢測就是必要的選擇了。因此,桌上型電子顯微鏡就是希望能吸引到那些沒辦法花大錢成立大型電子顯微鏡部門的廠商,除了可以替其減少製造成本,又能提升研發和品保的能力。
團隊早期在技術研發方面,就花了5、6年才完成,後來很快地將第一台原型機推上市。接下來則開始把這個原型機做得更為商品化,在結構和操作方式上都能作到化繁為簡,臺灣電鏡儀器公司也就在這個進化過程中產生了。
不只要達成技術轉移 更要真正推廣上市
該團隊在產學計畫執行的第4年,當時團隊的核心技術已經開發完成,陳福榮教授的目標並不希望只達成技術轉移就好,他還希望能將商品真正推廣上市。因此他招聘了一批人全職來做這方面的工作,同時努力尋找資金資源。遇逢科技部所推動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由於計畫執行目標確定,因此團隊很順利及幸運的成為第一屆的優勝隊伍,並在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的幫助之下,也於2013年7月正式成立了公司。
目前團隊的組織架構為,以清大的團隊做核心技術研發,再透過產學合作計畫和臺灣電鏡儀器公司組成一個約11個人的大團隊,並且進駐工研院光復院區的量測中心。
在被問到從學術到業界的創業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或阻礙?黃祖緯博士表示,「技術上的阻礙一定是會有的,但是心態上的阻礙更是不容易克服,一來是大家都是從學校出來的,一定都有犧牲和投入,因此整個團隊有沒有辦法達到一個共識,;二來就是支持團隊的人願意給予多少的資源和協助。很幸運的,公司一路走來很多國內單位和機構都願意給予支持,而與各合作廠商溝通上,也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在供應鏈的整合上我們也一直都在學習,例如說,我們用的材料零件中,大概有八至九成是臺灣自製,這就是跟其它新創公司很不一樣的地方。另外,以前我們都是研發背景,現在也必需學點市場行銷、法務和貿易等知識,才能成功地將技術商品化。套句陳教授常說的一句話:市場與技術就像是兩隻腳,都得逐步往前跨,缺一不可。」
下一步方向:做出品牌區隔
在主力電子顯微鏡賣出之前,團隊也接受廠商的委託案,一方面可維持公司財務上的盈收平衡,另一方面,在和客戶的接洽過程中,也可慢慢測試市場的需求度,調整產品開發的方向,好比說哪些功能是必要的。因此,將來公司產品會慢慢將市場與其他品牌區隔明確些,設定使用者為一般工人或非理工背景的初學者,將操作的門檻降低,並透過一些教學講習的課程,就可以操作使用。
對於未來想要像電鏡團隊一般,從學術轉向產業的研發團隊,黃博士也有些建議:「我要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科技部的活動,因為透過這個平台能夠凝聚團隊的意識,且獲得媒體曝光的機會,而適度的公關對於一個新創團隊的資源取得也非常重要。另外,很多業界前輩的關注和支持,也讓團隊很快可找到一個現金流商業模式,更有膽識以臺灣技術挑戰國際舞台。」一個充滿先進技術能量的團隊是如何從學術環境成功地跨入到產業,電鏡團隊是個很值得參考的典範。
註1:陳福榮教授教授創業團隊參加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競賽」於102年第一梯次決選中勇奪創業傑出獎殊榮,並獲200萬創業獎金。
註2:科技部推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之目的,在鼓勵我國年輕研究人員創業,引導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建立創新創業文化,並營造研發成果或創意產業化的友善環境。該計畫每年舉辦兩梯次的創業團隊評選,每梯次遴選至多40個團隊,藉由系列課程與實作研習、國內及矽谷成功華人創業家與創投家擔任業師,並由國研院、3個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提供原型開發支援、技術試驗場域、資源轉介服務等,經過3階段的評選及決選、小額創業資金挹注,以及舉辦天使創投媒合會,協助團隊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