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佩魯賈謀殺案

102/11/18 瀏覽次數 9304
2007年11月1日夜裡,英國留學生梅茲(“Mez”, Meredith Kercher)在義大利中部藝術重鎮佩魯賈(Perugia)遭人謀殺。

梅茲是從英國里茲大學來的交換學生,還不滿22歲,她與另外3名女生住在一棟房子的二樓。11月2日早上,警察發現梅茲死在自己房裡,衣衫不整,蓋著羽絨被;身上有刀傷、瘀傷等創傷共43處;脖子上有勒痕、刀痕,鑑識專家判定梅茲是窒息而死。此外,梅茲生前遭過性侵。

警方逮捕了4人,檢察官最後起訴3人:與死者同住的美國交換學生阿曼達(Amanda Knox)、阿曼達的義大利男友,以及一位似乎是梅茲男友的人,他來自西非象牙海岸,但是有義大利國籍。因此這個謀殺案受到義大利、英國及美國媒體的密切注意。

3位嫌犯分別由兩個法庭審判,因為梅茲男友選擇認罪,期盼減刑與速審速結。2008年10月底,他被判刑30年,決定上訴。美國人阿曼達和她義大利男友的法庭,在2009年1月開始審理,12月4日判決他們有罪,刑期分別是26年與25年。(按,12月23日,梅茲男友上訴結果出爐,刑期改為16年。)

英美媒體報導這個案子的重點之一是,指責義大利警方辦案草率,包括不尊重人權、鑑識技術不精,特別是DNA鑑識。阿曼達的辯護律師還公布一封有9位美國DNA鑑識專家簽名的信,指出警方依賴的證據都不可靠。

原來警方的關鍵證據有二:一、警察找到一把刀,刀身驗出梅茲的DNA,刀柄驗出阿曼達的DNA。但是,再驗時刀身無法驗出血跡,而刀柄DNA的特徵模式(profile)並不能確定必然是阿曼達的。二、梅茲胸罩扣子上驗出阿曼達男友的DNA。同樣地,這也遭到美國專家質疑,因為那些DNA似乎來自1個人以上,而且不能排除他可能是在其他情況下遺留DNA,而不是在犯罪現場。阿曼達和她男友的律師都表示要上訴。

也許是打鐵趁熱吧,英國與美國的一群律師與DNA鑑識專家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在12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 326:1631–1632)上刊出,呼籲開放美國的DNA檢索系統(NDIS)供學術研究,以建立DNA比對的誤差值。判斷兩個DNA標本是否來自同一個人,據以估計誤差值的標準必須來自實際的觀察值。實際觀察值的數量越多,據以估計的基礎越穩固。但是,由於保障個人隱私的理由,許多人權團體都反對政府或任何機構以任何理由蒐集人民的DNA。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個人DNA資料庫,是美國的NDIS,其中有700萬筆以上的資料。這個資料庫依據美國國會1994年通過的法律建立,由FBI控制。但是FBI從未公布任何研究報告,也不開放學界使用,因此學界至今無法建立令人信服的DNA鑑識誤差值。

DNA鑑識在刑案及其他重大案件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DNA科學的研究者,以及前線的鑑識專家,更有必要弄清楚這種技術的可能誤差程度,這是職業道德、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正由於DNA鑑識結果越來越受各方信任,為了保障人權,更應該提升DNA技術的精確度。

要求大型DNA資料庫向學術界開放,有兩個好處。第一、協助鑑識科學成為精確科學,使鑑識科學的精確度成為可供客觀檢驗的議題,而不是製造爭辯、紛歧的焦點。第二、在開放過程中,可能揭露DNA資料庫內部的問題。因為資料蒐集、數位化、建檔的過程極為複雜,容易出錯,讓學術界積極利用,更容易發掘潛藏的錯誤。

總之,提高DNA鑑識技術的精密度是重要的人權議題。解決不同人權議題之間的衝突,有待大家參與討論、建立共識。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