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音樂與科學:音樂與泛音
104/01/30
瀏覽次數
21925
孫俊彥
|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悠揚樂音響起,樂聲高低起伏,串連成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旋律。聲音的高低,從物理的觀點來看,就是聲波頻率的大小。聲波頻率大的聲音高,反之聲音就低。
聲音的強弱大小塑造了聲音的表情。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著名作品〈波麗露舞曲〉,整首曲子由十分微弱的聲響開始,一路漸強直到結束,是樂曲音量變化簡潔有力的例子。音量是由聲波的振幅來決定,振幅越大,音量也越強。
各式各樣的樂器、人聲則像是顏色一般為聲音增添了千變萬化的色彩。不必受過什麼音樂訓練的人,也可以輕易分辨小提琴、長笛、鋼琴或人在唱歌的聲音不同,因為這些聲音的音色都不相同。從物理來解釋,音色就是泛音的組成。
泛音與音色
一般真實世界裡,物體振動時產生的聲波都不是單純的振動,而是許許多多不同頻率的簡單振動疊加在一起的結果。只是人耳接受到聲波時,大腦通常是以一個整體來感知這個聲音,因此並不容易察覺這聲音中不同組成的振動。好比說以積木組成一輛汽車或一座城堡,遠遠看是汽車或城堡,實際上是由許多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積木所堆疊而成的。
以小提琴、笛子、鋼琴、古箏等各種旋律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來說,它們振動的組成在頻率上大致呈現簡單數字的比例關係,其中最低音的是「基頻」,它的頻率也就是聲音的音高;而其他頻率較高的波就是「泛音」,這些泛音的強弱大小決定了整體聲響的音色。
換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解釋音色與泛音的關係。請試試用國語一聲的平穩音調,念出注音符號的「ㄚ、ㄝ、ㄧ、ㄛ、ㄨ、ㄩ」六個音。在音高持平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我們仍聽得出來這是六個不同的母音,原因就在於它們的音色彼此不同。也就是說,人說話、唱歌時發出的母音其實就是人聲的音色。
既然聲音如此抽象,人耳又不容易感知聲音的組成細節,那麼透過電腦軟體把聲音轉換為「聲譜圖」,就能一一解析聲響振動的組成了。聲譜圖的縱軸是頻率,橫軸是時間,在圖面上以不同深淺的灰階來表達聲音能量的強度,當顏色越深時,就表示該頻率振動的組成的能量越強,也就是聲音越大。
把6個母音的聲響轉換成聲譜圖,會發現6個母音的泛音線條明暗組成並不相同。比方說「ㄚ」在700 Hz左右的泛音線條顏色很深,表示它的音量較強,相對來說,「ㄧ」及「ㄩ」的泛音在這頻率範圍就很微弱。因此每個母音各有它們泛音較強以及較弱的頻率範圍,構成了各個母音獨特的音色。
人聲母音的特性如此,各種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也是相同的道理,樂器的發聲體、外形、共鳴體等都會影響樂器的音色。
泛音與基頻的關係
在西方音樂的理論裡,人聲與旋律樂器所發出的聲音稱為「樂音」,它的特色是泛音的頻率是基頻的整數倍,在聲譜圖上泛音線條之間的距離都是相等的。
那麼基頻與泛音之間是什麼樣的音高關係?假設基頻的音高是低音的do,這時泛音的音高依次會是中音do、中音sol、高音do等。把包含基頻、泛音在內的音按照順序寫在樂譜上,就成為所謂的「泛音列」,然後把各個音一一編號,基頻是編號1,編號2以上的都是泛音。
由於泛音頻率正好是基頻的整數倍,因此它們的編號並不只是編號而已,還對應著頻率的比值關係。編號2的中音do與編號1低音do的頻率比是2:1。編號3的sol音與編號2的do音,頻率比3:2。其他的音高關係也可以在泛音列上找到,如mi與do的頻率比是5:4;sol與mi是6:5。由於這些音的頻率呈簡單的整數比,一起發聲時不會產生「拍音」的惱人聲響,因此聽起來特別和諧。
編號4到6的do-mi-sol這三個音,正好形成了西方樂理上的「大三和弦」。在這三個音的基礎上,透過它們的頻率比值關係,可以推算出八度內其他音的音高:以sol為基準,形成的大三和弦是sol-si-re,可算出si與re的音高;同樣fa音上的大三和弦fa-la-do,可以用do逆算出fa與la。如此計算出八度上各個音的音高關係,稱為「純律」。
純律的優點在於音與音之間和諧,聽起來十分悅耳。可是純律也有缺點,例如do與re之間,以及re與mi之間,同樣都是樂理上說的「大二度」音程,但純律上這兩組音的比值卻是不相等的。如果今天有一首曲子是以re為主音,那麼它的mi會與do為主音的mi不相同,這會造成鍵盤樂器製作上的困難。當曲子中發生轉調時,使用純律也會很麻煩。西方音樂經過長時間各種律制的發明與嘗試,最後以十二平均律為主流,把八度內12個半音的距離設定為相等,以適應西方音樂的發展需求。
純律雖然不是當前音樂所使用的主流,不過泛音存在的現象仍然帶來了多樣的聲響與音樂表現方式。
各種樂音中的泛音
前面說到人類說話的母音,是人聲的不同音色表現。人說話或唱歌發聲時,聲帶振動發出聲音,這個聲音稱為「根源音」。根源音如同一般自然界的各種振動,有許許多多的泛音。根源音經過口腔,在舌頭的位置、嘴唇開閤的大小與形狀等的影響下,它的不同泛音有些被加強了,有些變得很微弱,最後成為實際聽到的母音。口腔形狀不同時,增強或抑制泛音的結果也不同,因此會發出不同的母音。
世界上有些地方的人發現了這種口腔控制的奧妙,進一步發展成獨特的音樂。蒙古、圖瓦一帶的「呼麥」或稱「喉音唱法」,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呼麥
演唱「呼麥」時,歌手首先要加重運用喉嚨與胸腔,發出能量十分強烈的根源音,聲音強度會比一般說話和唱歌都高很多,然後歌手使用特別的技巧來控制嘴唇與舌頭的位置,特別突出某個泛音的音量,並且壓抑其他的泛音與基頻。「呼麥」歌手精巧地運用泛音列編號6、8、9、10、12、13,也就是sol、do、re、mi、sol及la這幾個音,串連起來就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旋律。
「呼麥」唱法與一般歌唱最大的不同是,一般唱歌時歌手聲帶所發出來的音就是我們聽到的旋律音,也就是說,基頻本身就高低起伏而形成旋律。然而「呼麥」歌手聲帶發出的音高其實沒有改變,基頻是一個持續平穩的低音,構成旋律的是上方較高的泛音。持續的低音支撐著上方的泛音旋律,聽起來像是一個人可以唱出兩個聲音一樣,因此「呼麥」唱法也稱為「雙音唱法」。
「呼麥」唱法的聲源是歌手本身的聲帶振動發聲,再透過口腔的作用來產生音樂。同樣地,如果把聲源由聲帶換為彈性物體,就變成運用泛音來演奏的樂器了。世界上許多地方可見到的口簧琴,它們的演奏發聲的道理正是如此。
口簧琴
口簧琴的構造外形各地不一,但基本上都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是用來振動發聲的簧片,二是支撐簧片的琴臺。簧片的一端固定在琴臺上,一端可自由振動。臺灣、東南亞、日本北海道等地原住民的口簧琴,琴臺的尾巴還繫上一條拉繩。演奏時嘴唇微張,把琴臺含在唇間,然後以手指撥動樂器,或扯動琴臺尾巴的拉繩,造成簧片振動發聲,再運用唇、舌、臉頰的變化,演奏者就可以隨心所欲奏出音樂。
在歐洲,口簧琴音樂的原理類似「呼麥」唱法,利用特定的泛音來構成旋律。不過口簧琴音樂並不局限於以旋律來表現,中亞與東南亞的口簧琴音樂就強調整體泛音構成的聲響音色,繽紛幻化的效果同樣引人入勝。
臺灣原住民與非洲的弓琴,發聲原理與口簧琴相同,只是聲源變為弓弦。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們抓來小昆蟲並把蟲身黏在樹枝上,小蟲欲逃走而振翅發出嗡嗡聲,作用就如果口簧琴的簧片或弓琴的弦一般,把蟲靠近微張的嘴巴,同樣產生音樂的效果。
「呼麥」唱法與口簧琴是運用泛音產生音樂的特殊表現方式,其實一般常見的樂器也可以發出泛音。以大提琴為例,最低音的弦原本是低音do,音高和泛音列的編號1正好相同。如果演奏者用手指頭輕輕觸碰琴弦長度三分之一的位置,再用弓拉弦,這時由於手指輕碰琴弦三分之一處,琴弦沒辦法如原先那樣充分地振動,許多振動以及泛音受到手指的阻礙而消失,只留下泛音列上編號3、6、9……的泛音,發出的聲音就變成了sol音。這種弦樂器上輕觸琴弦特定位置以發出清亮音色的方式,稱為弦樂器的泛音演奏。
中國古琴
中國傳世久遠的古琴,可說是最充分運用並發揮泛音特色的弦樂器了。古琴的基本構造是一個中空的長形木製琴箱,琴面上除了張有7條琴弦外,還鑲嵌著一排13個以珍珠母或玉石製成的小圓點,稱作「徽」,象徵著中國曆法的12個月分再加上閏月。13個徽位並非隨意分布,而是剛好安排在琴弦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六等分及八等分的位置上。這使得徽位不僅做為演奏者左手按弦位置的輔助指示,也剛好對應了琴弦上的泛音位置,可以發出泛音列上編號2、3、4、5、6、8的音。
古琴音樂有三大音色,分別稱為「泛、散、按」,象徵著「天、地、人」。泛音是左手指依徽位輕觸琴弦後,右手撥弦,它的聲音空靈飄逸;散音指空弦,即左手不碰弦而右手撥弦,發出堅實有力的聲;按音則是左手按實特定位置後右手撥弦,特色是圓潤豐富。由於古琴泛音清逸幽遠的聲響特色,許多古琴樂曲都是以緩慢且韻律自由的泛音演奏樂段開始,樂曲最後又以泛音段終止,把彈者與聽者帶進無盡的哲思境味之中。
管樂器
管樂器的演奏本身就十分依賴泛音。早期的號角像是歐洲的郵號、軍號、獵號等,受樂器構造的限制,吹奏者只能以控制送氣力度或嘴唇的方式,改變樂器管內空氣柱的振動模式,來吹出泛音列上的前幾個do、mi、sol音。表面上看來只能吹奏少數音是樂器性能的限制,不過卻反而變成號角的特色。在西方古典音樂的著名作品中,蘇佩〈輕騎兵序曲〉的樂曲開始片段,或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那段著名激昂尾聲的開頭,以銅管吹出do、mi、sol三個音構成的旋律,就是模仿早期號角的聲響效果。
那麼相鄰泛音之間其他那些泛音吹不到的音怎麼辦?現代的銅管樂器如小喇叭、法國號等的解決方案是,在樂器上增添近代發明的按鍵氣閥裝置,直接改變樂器的管長也就是基頻的音高,來吹奏原本泛音無法達到的音。再配合演奏者控制泛音的技巧,就能在寬廣的音域裡奏出符合西方樂理的每一個音了。至於長笛、直笛等笛類樂器,或單簧管、雙簧管這類使用簧片發聲的管樂器,它們的道理也是類似的。
排灣族的雙管鼻笛
下面以一個構造較簡單的樂器來做說明。臺灣屏東排灣族原住民著名的雙管鼻笛具有兩個發聲管,分別用一個鼻孔吹氣發聲。其中一個管有三個指孔,可演奏旋律,排灣族人稱它為「說話管」;另一管沒有指孔,用來演奏持續音,稱為「伴隨管」。在這裡要討論的是「說話管」。
先把「說話管」的三個指孔全部按住,然後只用十分微弱的氣息來吹氣,則會吹出低音的do;用一般的力道吹氣,管會發出高八度的中音do;再用多一點力吹奏,吹出的音變成中音的sol。低音do、中音do與中音sol,這三個音就是「說話管」全長的編號1基頻、編號2泛音與編號3泛音。
有了中音do與中音sol,若要吹奏旋律,希望還能夠吹奏do與sol中間的re、mi、fa三個音,這時就要用到指孔。比方說放開最底下的指孔,鼻笛管內振動的空氣柱長度變短了,因此基頻變成了低音的re,以不同的力度則可以吹奏出低音re、中音re與中音la。
透過氣息力度與指孔的配合,排灣族雙管鼻笛的「說話管」能夠吹奏出10個音。排灣族雙管鼻笛的音樂也用到這10個音,低音區的sol與la等就無論如何都吹不出來。排灣族的笛樂旋律大多在中音的區域發揮,低音區是音樂中途用來轉換音色與氣氛,不是整個音樂進行的主體。
雙管鼻笛的樂器構造看起來比西方的長笛、直笛或中國笛等笛類樂器簡單,能夠吹出來的音也少,而且不像長笛、中國笛那樣「準」。可是這種比較其實是不公平的,排灣族的傳統音樂概念裡沒有西方或中國那樣複雜的音樂理論,也不像西方那樣講究音高的標準與精確,這些本來就不是排灣音樂的重點。
樂器與音樂的發展相輔相成,樂器因它們的特性而產生相應的音樂內容,音樂的發展也可能帶動樂器的變革。排灣族的鼻笛音樂,就以鼻笛來詮釋最為適當,最能傳達出箇中韻味,用長笛、中國笛來吹奏反而奇怪。站在音樂文化的角度來看,樂器的性能其實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5年2月,506期,24 ~ 31頁
音樂(14)
樂器(10)
泛音(6)
音色(1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5/30
來到臺灣百萬年,山脈與冰河怎麼形塑紅圓翅鍬形蟲的DNA分歧和混血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6
危機溝通的「偷雷」策略:出事該隱瞞或自行揭露?主動認錯是最好的選擇!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7/31
一棟會自己發電的建築:智慧微電網,為臺灣電力系統帶來新解方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