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巨量資料分析來助力 降低空污對人體的危害

107/03/05 瀏覽次數 1324

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污染顆粒--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巨大的傷害,其中,細懸浮微粒(PM2.5,是指直徑≦2.5微米的顆粒)不但會隨著呼吸道入侵身體,還會深入人體細胞組織、甚至是沉浸在微血管中,藉由血液循環流竄至全身,對心、肝、肺、腎及大腦等重要器官造成舉足輕重的影響。

 

長期暴露在高濃度PM2.5環境下,對於免疫系統較弱的老人、孕婦與小孩危害極高。首先,PM2.5容易增加孕婦流產、早產及新生兒死亡的風險;其次,對於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童與成人來說,曝露在PM2.5高濃度環境將引發嚴重搔抓等;除此之外,也容易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刺激黏膜分泌、誘發氣喘與影響孩子注意力等狀況發生,因此,如何有效防禦,避免曝露在高濃度PM2.5環境下,是每一個人都不能輕忽的課題。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從交通排放、工業排放、燃煤、重油燃燒、生質燃燒、鋁冶煉、鋼鐵冶煉、揚塵到海鹽的水分蒸發都有可能形成PM2.5,因此在進行空污監控時,必須同時考量來自海陸空等地的危害。

 

為改善台灣的空氣污染狀況,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育良偕同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陳光禎教授,與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吳章甫教授,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蒐集與分析來自國內外資料開放平台,以下述三步驟循序建立環境偵測與健康登記資料庫,降低民眾暴露在空污下,從而保障民眾健康:

 

第一:透過分析歷史數據資料,建立空氣污染時空分佈預測模型,藉此即時或提前告知民眾空氣污染變化,降低暴露在不良空氣品質的頻率與時間。

第二:評估空氣污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建置暴露在空氣污染下對健康影響的預測模型。其次,透過整合空氣污染物時空分佈預測模型,提前警示暴露在不同空氣品質下對健康帶來的影響。

第三,為健康風險分級,建立以健康風險為基礎的空氣指標,設法找出特定污染源與健康危害(疾病)的關聯性,協助相關單位擬定適切的空氣污染品質管理規範與法規等。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除持續不斷深化相關資料庫與預測模型的準確度,還將進一步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擴大資料分析範疇,降低民眾健康受PM2.5等空氣污染影響的機率,落實健康的安全防護。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