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成就自然的夢土–生態調查

101/10/26 瀏覽次數 15328

生態調查好比是針對一個地區的生物及環境狀態所做的戶口普查,對於生物學家來說,是一項基礎的工作,所得到的資料,可以讓我們為環境做更多的事,成就一片自然的夢土。

不論山巔水湄,還是人類的聚落或郊野,都是各種生物的棲息環境。但是,人類雖然與各種生物共存,卻不一定知道周遭還有哪些生物。生物們沒有隱形,只是人們沒有深入了解而已­。透過生態調查的方法,就可以知道當地有哪些生物、數量有多少。從事生態調查的人,必須對要觀察的物種具備相當的知識,包括動物的習性和棲息環境,才知道什麼樣的地方,可­能會有哪些生物。如果是不容易捕捉觀察的大型哺乳動物,例如山羌和野豬,就必須以腳印、排泄物和叫聲等來判定。

根據生態調查所得到的結果,還可以判斷一項公共工程是否會對環境生態造成破壞,工程必須對環境沒有傷害或傷害極小,才能夠進行開發。但是工程中仍然難免帶來破壞,專家可以­大略計算出受影響的面積,並進行生態補救措施。台南官田的水雉保護區,就是一個例子。1998年高鐵尚未動工前,工程單位委請專家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專家估算,高鐵沿線左­右各一百公尺範圍,都會對水雉的棲地產生干擾,於是高鐵公司展開補救措施,選定台糖官田農場甘蔗田進行水雉棲地的營造。水雉復育計畫相當成功,如今高鐵已通車營運多年,所­復育的棲地轉由中華鳥會持續進行長期監測,並且開放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讓大眾參觀。

生態調查所得到的資訊,是進行環境評估及生態復育的基礎參考資料。而復育成功的生態環境,可以為我們帶來具有生態教育及遊憩功能的園地。南投縣埔里鎮西南方的桃米村。這裡­曾經遭受921大地震的摧殘,為了找回社區再生的希望,村民們結合專家的生態調查,並將故鄉打造成生態村,為家園帶來全新的面貌。 生物的生存情況,可以視為一種檢測環境的指標,一個許多生物無法生存的環境,表示它被破壞得很嚴重,下一個受影響的可能就是人類。可喜的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居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對待土地的方式不再是以人為主的思考,而是在開發之餘也兼顧生態保育,學習與環境共存的生活態度。

國科會「臺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媒體製作」補助
慈濟大愛電視臺製作,2010年8月14日首播
本系列節目每週六晚09:00 ~ 10:00於大愛電視臺(CH09)播出
部分已播畢內容可在本園及《發現》節目YouTube頻道重溫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