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災難救援「網」前衝(一):災後協尋網路平台

103/04/09 瀏覽次數 9885
2013年11月,超級強烈颱風海燕無情地登陸菲律賓,造成死傷慘重的災情,留下千瘡百孔的災區與災民。回顧過往,全球經常發生天災人禍,當災難發生時,一般社會大眾最擔心的就是親友的生死,以及其行蹤和安危。知名網路科技公司針對大型災難,推出網路尋人平台(例如Google Person Finder),在海地的大地震、日本311地震、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以及最近肆虐菲律賓的海燕颱風之後,以網路科技的力量,提供災區的人民或親友一個報平安的管道,並提高尋人的效率。

當大災難發生時,各式基礎建設可能也遭到破壞,以至於災區的民眾無法和外界聯繫,形同「資訊孤島」(Information island或稱為Information silo,概念源起於某資訊系統無法和其他資訊系統連結,不能共享資料)。例如,911恐怖攻擊事件和2005年美國卡崔娜颶風災後,許多組織紛紛發布大量的尋人訊息,這些訊息分散在不同的媒體或網站、重複且不一致。起初只能藉由人們手動將分散的尋人訊息整合在一起,然而在卡崔娜颶風災害過後,有更多不同的尋人網站出現,來自各地的志工開發了卡崔娜尋人專案(Katrina People Finder Project),收集不同來源的訊息並加以整合,該專案的發起者David Geilhufe,提出制定協議標準,以便在將來讓所有的尋人訊息能夠主動地整合並共享,「網路尋人訊息技術協議」(People Finder Interchange Format, PFIF)便是在此背景下開發,該協議主要用於不同的政府、災難倖存者和救援組織間訊息的交換,尋人平台便以此協議為基礎來開發,特別運用在大災難發生後可以整合各式各樣的尋人訊息。當世界各地有重大災害發生時,眾多組織皆會開放尋人網站(如:Yahoo、Google),讓全球網友可以透過尋人平台的資訊尋找親友。

隨著時間的演進,尋人平台除了尋人訊息外,也擴增了其他功能。以此次菲律賓風災為例,Google海燕救災專頁在上線當天立刻湧入兩萬多筆搜尋資料,並提供災區地圖和相關訊息。災區地圖可了解災情以及待捐贈的資源需求,相關訊息則彙整有關風災的即時新聞和捐款資訊。

但尋人平台卻普遍存在著問題,由於可讓網友自行新增人員訊息,有可能出現資料偽造的問題,造成誤報的情況發生,目前並無法判別與驗證網友資料的真實性,亦未有任何尋人平台能夠提供統計資料,顯示有多少人透過系統尋找到親友,無法得知成效。另外,即使尋人平台的功能正在增加(例如提供災情、地圖),但資訊的完整取決於當地政府或組織的災情資料庫是否完善,若災情資訊收集能力不足,則難以提供正確且完整的資訊。

我們經常可以在災難發生後,透過新聞媒體看到全球各地共同投入救災行動,然而救災行動並非單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在這當中需要透過掌握現況、協調資源以及配置,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救災協尋網頁透過整合多方資訊,提供給使用者一個資訊交換與掌握災區動態的平台,協助傳遞、通報災區資訊並即時更新,支援救災工作的進行。災難過後,我們可以藉由網路科技的力量,經由救災平台,實際了解情況和需求,才能夠捐贈適合的物資,或捐款給當地救災團體,為災區盡一份心力。(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2月)

責任編輯:林芬慧|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