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氣候變遷的衝擊:百年來臺灣氣候的變化
97/04/09
瀏覽次數
25200
陳雲蘭
|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
體檢臺灣氣候
藉由百年來各地長期量測海水與陸地的溫度,全球明顯增溫的事實透過數據清楚呈現。地球系統的暖化,不只是單純使大氣溫度上升,也可能影響氣流、雲層,改變我們熟悉的氣候與環境。居住在臺灣的我們,是否也該關心這塊土地的暖化程度?臺灣氣候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要檢驗氣候有沒有變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歷年的溫度紀錄拿來比較分析,因此,可靠且持續的觀測是非常重要的。人類利用現代化的儀器進行氣象觀測已超過百年歷史,臺灣也有幾個超過百年的氣象站,如臺北、臺中、臺南、恆春及澎湖地區,早在西元1897年就已開始進行氣象儀器觀測,而東半部的臺東、花蓮地區隨後在西元1901年也設站加入觀測行列。透過歷年來氣象人員不間斷的觀測記錄,這些資料累積到現在已超過百年,也讓我們有機會檢視臺灣氣候的長期變化。
近30年來升溫加快
臺灣氣候變得多暖?觀測資料告訴我們,自20世紀以來臺灣的平均溫度在百年內大約上升了攝氏1.4度,是同期全球平均增溫速率的2倍。不過,雖說全球在暖化,世界各地因地理條件的差異,仍可能存在不同的增暖程度,比如陸地比海洋明顯,北半球又比南半球為甚。由全球測站觀測資料顯示,增溫最多的是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而臺灣所處的東亞季風區也是暖化程度較明顯的區域,這也告訴我們,臺灣氣候高幅度的增溫,是屬於東亞大範圍增暖系統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局部獨有的現象。
臺灣氣溫升高的現象不僅與全球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百年來增溫的歷程也很類似。仔細觀察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過程,會看到:這部增暖列車在它百年的旅程中並非穩定地以等速往前跑,而是時快時慢,甚至在1950及1960年代還發生倒車回檔變冷的情形。最特別的是在最近的30年間,它竟像馬力全開似地以大約3倍於以往的速率加速奔馳。
行駛在臺灣的這部增暖列車也差不多是如此,先加速前行、放慢、然後再猛踩油門。以百年平均來看,臺灣的暖化速率比全球明顯,但是如果只比較最近的30年,臺灣的增暖速率則與北半球陸地相差不多。不過值得警惕的是,現在正是這部暖化列車開得最快的時候,未來的發展非常值得留意。
一年四季都變暖
臺灣氣溫變暖不只表現在平均值的升高而已,而是一年四季都變暖了。讓我們做個簡單的分析:分別對百年來每個月在早期30年與最近30年的氣溫平均值進行比較,很容易可以看到一年中每個月分都是變暖的。再仔細比較每個月分的增溫幅度,還可以發現有兩個時段是相對較高的,一個是春季的2月至4月,另一個則是秋季的10月及11月。
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這兩個時段,一個是從冬季寒冷時節快速回溫的季節,另一個則是溫度大幅度下降準備進入秋收冬藏的季節。在這些時序交替的季節出現特別明顯的升溫,代表氣候改變的趨勢是傾向使天氣儘早脫離冷季,並使停留在暖季的時間變長,這種現象會讓人有夏季增長的感覺。
如果特別注意夏天及冬天的情形,可以看到百年來雖然同樣是增溫,夏天的升幅卻明顯比冬天的大。以7月來看,長期的平均增溫率是每百年攝氏1.6度,但1月卻只有0.8度。再比對溫度隨時間的變化,還會發現這兩個季節的增暖腳步也不盡相同,相對而言夏天是比較穩定地由冷變暖,冬天最清楚的變暖特徵則是最近二、三十年才有大幅度升溫現象。
夜間升溫尤其高
不只是一年中各月分增暖的情形不同,在一天中白天與夜間的增溫也有差異,這可以從每小時的溫度紀錄資料得知。從不同年代的溫度差值可以看到一天之中最明顯的升溫,大約發生在早上8點以前及晚上7點之後,也就是太陽升起之前與下山之後的時段。其實晚上增暖得比較顯著,並不是臺灣局地的特色,而是全球普遍的現象,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科學議題。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都市發展造成的環境改變會增加夜間的保溫效果,此外,天空中的雲量變多也可能是影響的因素之一。因為晚上是地面熱輻射大量返回天空的時候,如果雲層增多,地面宛若罩上毯子一般,會使熱輻射的流失減緩。另一方面,如果空氣變髒了,懸浮在空中的微粒增多也可能會使雲量增加,因而抑制了熱量的逸散。所以說空氣品質變糟可能也是造成暖化的因素之一,這些都是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議題。
寒流日數減少
從氣候平均狀態的統計數字,可以獲得溫度升高的結論,但對一般人而言,要感受到這股變暖的趨勢,或許還是得從炎炎夏日或凜冽冬日出場的多寡才能有直接的體會。若以臺北地區溫度高於攝氏35度以上的日數,做為臺灣高溫天氣多寡的指標,資料顯示在20世紀前半葉,高溫天氣最多不超過30天,但在下半世紀,出現四、五十天的情形已是常事。
另一方面,臺灣嚴寒天氣的出現主要是由大陸冷氣團帶來了寒流,這種會使氣溫降至攝氏10度以下的天氣,過去百年來有變少的趨勢。在20世紀前期,每年的寒流日數大約是十幾天,甚至有超過30天的,但最近幾年多在10天以下,甚至還有只出現1天的情形。不過每年臺灣冬季氣候的變化本來就較大,像是最近2005年的寒流日數又增多達到17天,這表示臺灣雖在暖化的大趨勢下,但仍受一些短期天氣系統的影響,因此還是有可能出現頻繁的冷型天氣。
比較高溫及嚴寒天氣的長期變化,可再一次看到冬夏之間的差異。百年來夏天高溫天氣變多的情形是逐漸進行的,但冬季寒流日數的減少,是在最近二十多年才有較明顯的轉折,這也說明了影響臺灣冷、暖季長期溫度變化的因素可能不完全相同。
冬期縮短
暖化是不是使冬天真正寒冷的時間縮短了呢?以固定的四季來分,臺灣的冬季是12月至2月,但是在這3個月之中,溫度還是有高低的變化。如果以臺灣平均溫度低於攝氏18度的日子做為每年實際冬期的參考,過去百年的前30年的平均冬期大約是在12月下旬至2月中旬。到了最近30年,大約就要等到進入1月以後平均溫度才會明顯下降至攝氏18度以下,而且在2月上旬時,平均溫度就開始出現迅速回升的趨勢。
如此看來,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在季節前後各縮短了約10天,冬期的確比以前短了。如果再從最近10年平均(1997 ~ 2006年)的資料來看,低於攝氏18度的時段就只剩下1月下旬及2月上旬了。
各地雨日減少
除了氣溫之外,降雨現象是否改變也是觀察氣候變化的重點。氣象學家曾提醒,目前地球系統暖化的現象,可能會使水的循環受到影響,降雨型態及分布也會改變,不過雨量與氣溫二者之間的關係似乎並不單純。
一般而言,影響降雨的因素比較複雜,天氣預報對雨量掌握的困難度也比氣溫來得高。特別是對臺灣而言,氣候因同時受到海洋及大陸氣團的影響,颱風、鋒面、季風等系統都會帶來豐沛降雨的機會。不過這些系統每年活躍的程度差異甚大,其伴隨雲雨區的位置對台灣實際降水的影響,經常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情形。
另外,高聳的中央山脈地形也使雨水在臺灣各地分布不同,增加了臺灣雨量整體變化的複雜度。有時候,地形的抬升作用配合部分天氣系統,甚至帶來短時間的極端降水,也相當程度地影響總雨量的變化。
實際觀察臺灣年累積雨量的長期變化,的確與溫度的表現不同,各地年雨量時多時少似乎是常態,並沒有明顯持續增加或減少的趨勢。不過,氣候變化的觀察並不是只看長期平均量的趨勢,特別是像雨量這種具高度年際變化差異的氣象要素,若能配合多雨及少雨類別出現頻率的分析,應該可以得到更多的認識。
透過頻率分析,可以觀察到臺北在近30年較常出現雨量偏多的情形,以1977年至2006年的30年為例,多雨年與少雨年的比例是13︰4,但臺南地區近30年則是以雨量偏少的情形佔了多數。
雖然臺灣各地降雨總量沒有一致性的長期趨勢,但是降雨的日數卻是一致地減少。不論是以日雨量大於0.1毫米(大約是毛毛雨以上的程度)做為雨日的標準,或是用稍微大一點的雨量(如0.5毫米、1毫米或5毫米)做為標準,都同樣顯示下雨天數減少的趨勢。不過對於大一點的降水,像是至少達到30毫米以上的降雨日,就沒有長期減少的傾向了。
臺灣劇烈的天氣型態是否有增加的趨勢?這也是值得關心的事。不過如果問的是像龍捲風、冰雹等這種較少出現的天氣現象,因為其影響範圍通常較小,不易有完整的長期紀錄,所以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可支持任何結論。不過如果以發生豪雨事件的次數來分析,可以看到最近十多年來,豪雨事件發生次數傾向兩極化,不是明顯偏多,就是偏少,並有間隔1或2年交互出現的情形,這個特徵確和先前的年份不盡相同。
另外,臺灣在近50年來,大範圍的旱澇現象交替出現,並且周期有逐漸縮短的情形。顯示在這個最暖和的時期,降雨型態可能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是這個結論還需要以更嚴謹的方法驗證。
日照減少
除了氣溫升高,下雨日數變少外,台灣近百年各地氣候比較明顯的變化,還包含了日照時數減少、平均相對濕度下降、起霧的發生日數減少等,這些現象也是很多地區氣候變化的共同特徵。因為溫度升高,空氣中的水氣比較不容易凝結,所以像起霧、晨間露水等現象會減少就不難理解了。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台灣氣溫的增暖是百年前就逐漸發生的,但是雨日、日照時數、濕度等氣象要素的明顯變化,卻是起始於最近三、四十年間。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都市快速發展使環境惡化的影響,並且懷疑與空氣污染有關,這都是有待再深入了解的議題。
關心氣候
透過上面分項的介紹,我們對臺灣的氣候進行了一個體檢,了解到過去百年臺灣的溫度是上升的,增加曲線與全球趨勢一致,甚至速率更快,尤其是最近30年,而且又以晚上增暖最為明顯,這些特徵與全球大部分地區一致。如果說地球發燒了,臺灣也有同樣的症狀,而且一般發燒後會出現的併發症也自然反應出來,像是冷的天氣減少、高溫天氣增多、空氣變乾燥、起霧日變少、晴天變多等。
可是地球為什麼會發燒呢?這是大自然正常的韻律,還是有人為的因素牽涉其中呢?這就需要拿這些健康檢查報告書請專家會診了。事實上專家早就根據一些報告,分別成立團隊進行各式的診斷討論,其中一個結論是:大氣中有一群會讓空氣加溫的成分增加了,而且這還可能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
臺灣和地球村子裡其他的成員一樣,現在都出現了發燒的症狀,發燒的原因須請專家們努力尋找,並且評估這個現象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思考,既然症狀已經存在了,如果有不好的影響,就得想辦法控制解決。讀者們,看了上面對臺灣近百年氣候變化的體檢報告,有那些是你最關心的呢?你是否願意為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的健康貢獻一份心力呢?
深度閱讀
洪致文(2007)
臺灣氣象傳奇
,玉山社出版社,臺北。
陳雲蘭(民96)當「暖冬氣候」遇上「寒流天氣」,
清流月刊
,3月號,65 - 68。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4月,424期,6 ~ 11頁
暖化(76)
氣象觀測(12)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2
陽光其實不「陽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5
用綠豆殼突破貓的絕症——貓傳染性腹膜炎的新可能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06
長頸鹿遠足到巴黎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